这在具体操作层面为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行为划出了红线。


▲资料图:某地一小区内的摄像头。图/IC photo

| 苏士仪

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5年4月1日起施行。

《条例》明确,对图像采集设备设施,严格规范建设,严禁非法乱建。如,除负有经营管理责任、安全防范义务的部门、单位或者个人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建设外,其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设备设施。同时禁止在民宿、宿舍、更衣室等能够拍摄、窥视、窃听他人隐私的区域、部位安装图像采集设备设施(以下称“摄像头”)。

这样的规定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在不少人看来,严禁非法乱建摄像头的要求,让各地在接下来的具体实践中有了更为精准的依据。相信随着未来相关规定的逐渐落地,将对遏制不同场景内摄像头泛滥的乱象产生积极效果。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摄像头在市场层面的普及,导致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和诸多私密场景中都出现过摄像头。不同场景下频繁出现的摄像头,令公众的隐私在不经意间就被收集和曝光,让人防不胜防。此前,新京报刊发的,就揭示了酒店房间内部摄像头泛滥的乱象。

而稍加检索就会发现,除了早已被热议的酒店、试衣间等私密场景,日常生活场景中的更多地方正在被摄像头“入侵”。

比如,据媒体报道,近日,陕西一男子就称,因铁路与自己家较近,铁路旁新装的摄像头正对自家二楼卧室,让其家人苦不堪言。再如,此前,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民事案件中,一位住户因邻居在入户门上安装了带抓拍功能的摄像头,认为隐私权被侵犯,协商无果后,将其告上法庭,最终法院支持了其要求邻居拆除摄像头的诉求。

现实中,虽然公众对这些公共场所的摄像头深恶痛绝,但由于沟通场景复杂、司法流程较长等诸多原因,即便一些诉诸司法的案例在实际判决中取得了胜利,大多数人还是会陷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无奈境地。有的甚至难以意识到对方这样的行为是不妥的。

因此,此番《条例》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摄像头的安装标准——哪些场景下可以安装,哪些场景下不能安装。如此做法,无疑将有效遏制当前社会中摄像头泛滥的现象,进一步为公众维护个人隐私的行为“撑腰”。

具体看,《条例》明确了在公共场所安装摄像头的主体和目的,比如,必须是“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建设”,除此之外,任何主体不得在公共场所内安装摄像头。这与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等要求一脉相承,也在具体操作层面为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行为划出了红线。

换言之,《条例》以相当明确的要求挤掉日常生活中的那些“看似可以实际却不能”安装摄像头的模糊地带,这无疑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各地解决具体纠纷的“重要指南”。

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摄像头制作工艺的不断进步以及成本的持续降低,除了城市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可能存在侵犯隐私风险的智能门锁、电子猫眼、可视门铃等智能设备外,在农村,也有不少摄像设备存在收集他人隐私的情况。

比如,不少人家为了保护自家财产安全,会在房檐边等高点位置安装可360度旋转的摄像头。这样的摄像头如果只拍摄自家院内情况倒还好,但因其安装位置较高,因此常能拍摄到院外场景,在不经意间采集到他人行踪,这显然有侵犯他人隐私之嫌。而从《条例》的具体规定看,这样的现象也在规制范围之内。

总而言之,《条例》严禁非法乱建图像采集设备设施,这样明确的要求,指向的就是公众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难题。也唯有通过具体的规定,将这些日常生活中困扰公众的实际难题解决好,方能从更广泛的层面遏制住当前摄像头泛滥、侵犯个人隐私的情况。

撰稿 / 苏士仪(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杨利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