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的这把“屠刀”,终究砍向了智驾。


听筒Tech(tingtongtech)原创

文|饶 言

编|小 听

价格这把“屠刀”,终究砍向了智驾。

在2025年2月10日比亚迪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不少网友并没有被“天神之眼”吸引,直到发布会最后,大屏幕亮出海鸥智驾版售价6.98万元起,才引起全场掌声。

不得不承认,智驾将价格杀到7万元以下,比亚迪确实干了一件让车圈轰动的事情。要知道,在此之前,高阶智驾功能(如城市NOA)主要集中于25万元以上车型,华为系、小鹏等品牌凭借技术壁垒占据高端市场,而中低端车型则以基础L2功能为主。

比亚迪此举,直接让“智驾”价格腰斩,也让过去“高高在上”的智驾,真正落到了地上。

或许,不久的将来,汽车真正能如比亚迪集团总裁王传福所想,实现“全民智驾”,“高价智驾”这只“旧时王谢堂前燕”,能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但是,目前来看,市场的反馈或许并没有那么好。在消费端,有比亚迪旧车主质疑被“背刺”,新车主则表示“再等等”。在市场端,也有分析表示,“价格不是一切”,技术仍是硬核,智驾仍需要市场培育。

“智驾7万元以下,你满意了吗?”这个问题,或许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不仅拷问消费者,更多的是在拷问涉足其中的企业。

而对于车圈而言,比亚迪此举,也意味着“智驾”这个市场,已经杀入了新的战场。至于战果如何,市场自然会给出答案。

智驾“杀入”7万元内

不得不承认,比亚迪的这场发布会,确实给整个车圈带来了一个小震撼。

尽管王传福曾称“无人驾驶都是‘扯蛋’,都是“忽悠”,但在不断的“请看大屏幕”和“你满意了吗”中,比亚迪却是一口气推出了21款车,且全部搭载了比亚迪的智驾系统“天神之眼”。

在王传福看来,过去,市场认为“比亚迪不注重智能化”,显然是对比亚迪的误解,“比亚迪是重技术的,只是做得多说得少。技术不成熟,我们就不发”。

“要么不发布,一发就超预期”,比亚迪这场发布会,可以堪称为“超常发挥”。

先且不说比亚迪花费了大量篇幅介绍的“天神之眼”到底有多少亮点。整场发布会,在不少网友看来,价格才是真正的“杀器”。



接下来,重点来看看价格。

比亚迪此次推出的21款智驾版车型,覆盖王朝网与海洋网全系主流产品,核心策略为“加配不加价”。

以宋PLUS DM-i智驾版为例,价格区间13.58-17.58万元,与2024款非智驾版价格完全一致。而海豹06 DM-i智驾版起售价9.98万元,与老款保持一致,新增高阶智驾功能。

当然,引发全场欢呼的,则是海鸥智驾版。

从发布的情况来看,海鸥智驾版搭载了天神之眼C,全车包含5个高精度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12个高清摄像头共计29个传感器,可实现高快领航、智能泊车、紧急制动、全场景SR渲染、侧边距离报警、智能远近光灯、盲区监测等多项驾驶辅助功能。

而“智驾的性能堪比20万(元)车型”的海鸥智驾版,起售价却仅为6.98万元,价格与2024款非智驾版相同。

“放眼全球市场,这是车企首次将高阶智驾(高速NOA+智能泊车)引入7万元级市场。”汽车博主大强子感叹比亚迪的这把“价格屠刀”之“狠”,他告诉《听筒Tech(ID:tingtongtech)》,在此之前,这样的智驾性能,友商价格至少在20万元左右。

在大强子看来,比亚迪此举,是将高阶智驾的价格直接断层式下放到了10万元级车型,彻底打破价格与技术捆绑的行业规则。

老车主“被背刺”,新车主“等等看”

价格是降了,但是消费者“卖账”吗?这显然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在发布会最后的价格公布过程中,评论区弹幕弹出最多的是“老车主呢?又被‘背刺’了吗?”

发布会结束后,不少比亚迪老车主更是涌入社交平台大吐苦水,不少车主直言,“天塌了”、“已哭晕”。



图:社交平台关于“比亚迪智驾”的讨论

来源:小红书,《听筒Tech》截图

叶哥便是一位比亚迪老车主,他在2024年10月份刚刚提了比亚迪宋Pro,他告诉《听筒Tech》,他的车加上各项费用,全款落地将近14万元。

叶哥坦言,他知道比亚迪价格更新频繁,他身边也有不少老车主经常吐槽“被背刺”,但他认为,先开先享受,“小小的背刺,还是能接受的。”

但是叶哥承认,“这次,还是感到很受伤。”

叶哥表示,尽管有心理预期,知道比亚迪迟早可能推出智驾系统,但在他看来,即便是推出,他能给出的价位,不可能享受到智驾系统,毕竟在市面上,最低配的智驾车型,落地下来,也需要20万元左右。

“谁能想到,短短几个月,同样的价格,就可以买个智驾车?”而让叶哥更不能接受的是,自己的车型,因为硬件限制,连升级智驾系统的机会都没有。

实际上,在社交平台,和叶哥同样经历的车主不在少数。不少车主吐槽,自己是个“大冤种”,有车主甚至表示,“自己刚刚提了新车没两天,便被告知,新车搭载了智驾系统,且自己花了同样的钱却无法享受。”

一边是老车主“被背刺”,一边却是新车主的“再等等”。

对于比亚迪的降价,95后叶子坦言,“心动,但是会等等”。

新年伊始,叶子正在看车,他早就将目光锁定了智驾,但因为价格原因,一直没有下手。让他没想到的是,比亚迪一下就将智驾的价格“打了下来”。

2月11日,在比亚迪发布会结束后的第一天,叶子便迫不及待地和朋友去比亚迪店里看车,据叶子透露,目前,他所去的比亚迪店里还没有新车,销售人员告诉他,需要等两天。

不过,即便是迫不及待去店里看了车,叶子仍表示自己不会马上入手,在他看来,比亚迪降价后,其他车企迟早会跟进,“我想买的,是其他车型。”

当然,也有不少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表示会考虑购买比亚迪。坐标河北某地的王艳便承认,自己考虑购买比亚迪海鸥,在她看来,10万元不到的价格,能够享受到智驾功能,“还有什么可考虑的?”

“全民智驾”时代来临?

比亚迪的这把“价格屠刀”砍下后,消费者是否认可是一方面,对市场将带来哪些影响,其他车企如何跟进,也引发了市场的热议。

实际上,智驾这个市场,是近两年不少企业的必争之地。

公开数据显示,近年来,智驾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23年,中国智能驾驶市场规模约为1200亿-1500亿元,占全球市场的30-35%。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超过3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30-40%。随着L3/L4级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到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2万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约为30%。

以华为为首的不少企业更是不断加大投入,重点布局智驾。在市场的推动下,智驾的价格也从过去的“高阶即高价”开始下探,部分支持城区NOA的车型起售价已降至15万元左右。

浙商证券也预测,2025-2027年,10-20万元价格带智驾车型销量年复合增速将达125%,市场规模从36万辆激增至410万辆。

但比亚迪此次一举将价格下探到10万元以下,一定程度上打了个其他车企“措手不及”。

大强子便直言,尽管近年来,智驾的成本一再下降,但价格如此断层式下探,也是业内始料未及的。在大强子看来,“比亚迪的‘智驾大降价’,不仅是技术普及,更预示行业竞争维度的升级。”

“在价格优势加持下,比亚迪有机会能凭借远高于其他企业智能车数量的云端数据库,通过持续迭代优化算法,形成‘数据-体验-销量’的循环。”大强子对《听筒Tech》分析指出,相比之下,缺乏数据积累的车企将面临“有硬件无体验”的困境。

在大强子看来,比亚迪的“智驾大降价”绝非简单的价格战,而是以规模优势重构行业规则的战略行动,“此举带来的影响,将远超车企竞争层面。自此,将推动智能驾驶从‘高端玩具’向‘民生基础设施’转型。

或许,正如大强子所言,不管比亚迪此举在短期内将带来哪些影响,但很显然,对于整个智驶市场而言,这都是一场不可逆的产业革命,“这张牌已经打下,其他车企,跟也得跟,不跟也得跟。市场要看的,便是这些企业如何来跟,是选择拼技术,还是拼价格。”

大强子认为,接下来,在场内的智驾企业,势必会经历一些市场的阵痛,“比如价格厮杀、供应链洗牌等等。”但长期来看,这场“平权革命”或催生中国汽车工业在全球智能出行领域的领导地位。

正如王传福所言,“到2026年,没有智驾的车将成为少数派。”这或许正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当然,这对于消费者而言,显然是个好消息。“智驶的价格越便宜,我们越满意。”这肯定不是一位消费者的答案。

(文中均为化名。)

(头图由AI生成,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声明:本文仅作为信息交流,不构成任何投资参考建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