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作为上海的“心脏、窗口、名片”,地处上海中心城区核心区,区域经济密度连年位列全市第一,各类高能级资源在这里集聚。过去一年,黄浦区委、区政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推进法治黄浦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为黄浦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的法治基石。

2025年1月20日,《解放日报》外滩专版四个整版聚焦黄浦区法治建设成果,分别从“黄浦:打造法律服务业发展高地”“法律服务,‘零距离’送到企业身边”“让每个人在执法决定中感受公平正义”“法治保障送进社区,为基层干部赋能”四个专题,向广大读者介绍黄浦区2024年在法律服务行业建设、法治助力企业发展、提升行政执法监督实效、强化基层法治建设等工作领域所取得的工作成效。

今天,“浦江法韵”微信公众号刊发:“法律服务,‘零距离’送到企业身边”。


“外滩金融法律论坛”举办了十三届,搭建了法律人士与其他行业交流的平台,成为上海法律界的名牌论坛;淮海中路街道不断延伸法律服务触角,将触手可及的法治服务送进楼宇、送到企业身边;聚焦知识产权保护、个人事务公证,黄浦区三家公证所培养聚集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企业、居民排忧解难;从法律从业者的初心始发地出发,黄浦区为广大律师构建成长的平台、服务社会的平台以及精神家园……

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法律服务。近年,黄浦区司法局不断创新法律服务方式,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将法律服务“零距离”地送到企业身边。

外滩金融法律论坛

法律行业扩大的“朋友圈”

2024年12月,第十三届“外滩金融法律论坛”在绿地外滩中心举行,法律和经济等领域专家学者集聚一堂,深度剖析了“法律+金融+科技”的前沿趋势与行业应用,探讨了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实现法律咨询的即时响应、法律知识的智能推送以及法律服务的在线预约等功能。

现场,嘉宾们的讨论热火朝天;场外,政府与企业面对面交流,是又一次优化区域营商环境的行动。


“外滩金融法律论坛”是上海法律界的品牌论坛


“外滩金融法律论坛”如今是上海地区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金融法律论坛之一,由黄浦区司法局、黄浦区投促办、黄浦律工委以及相关律师事务所共同承办。该论坛自2011年诞生以来,先后举办了十三届,积极促进金融与法律行业双向交流,有效推动了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持续助力金融业健康发展。

每届“外滩金融法律论坛”经过精心组织筹备,邀请经济界、法律界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当年年度金融和法律热点问题开展交流探讨,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与深刻的启发性。论坛先后探讨过“金融创新与法制完善”“黄浦区外滩金融集聚带为律师带来的新机遇”“新经济下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与法律风险防范”“金融服务与创新发展”“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的金融及法律新格局”“新基建项目投融资”等等。

如,2022年,正值新基建项目兴起,外滩金融法律论坛深入讨论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项目的政策解读、投融资模式、开发建设法律风险、化解对策、实务操作等问题;2023年,论坛主题为“新时代 新金融——金融和法律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金融发展与法治保障的联动关系,详解合规新要求,探索金融新模式,以金融法治引擎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给法律行业人士搭建更多交流平台,黄浦区司法局在“外滩金融法律论坛”这一每年举办的固定论坛之外,又创设了“外滩法治汇”品牌,一年多次举办。

“外滩法治汇”是外滩法律服务品牌的重要平台之一,旨在为黄浦的特色律所、专业律师以及整个法律服务行业与其他相关行业的交流搭建平台,围绕上海全市和黄浦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热点民生问题,发挥黄浦律师“汇法治”“聚智慧”的智库作用。2021年12月6日,首期“外滩法治汇”举办,聚焦“老字号”品牌的保护与发展,邀请到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豫园集团、邵万生、埃森哲、索尼等机构与企业交流“老字号”品牌保护与发展。“外滩法治汇”至今已经举办了十二期,每期选择一个话题,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和企业发展需求,开展讲座、论坛等“小而美”的主题活动,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关注。

淮海新天地楼宇法治论坛

让企业触手可及的法律服务


新天地区域楼宇经济发达,法治建设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淮海中路街道地处黄浦区的核心区域,辖区内近10万白领、3600多家企业集中分布在35幢商务楼宇。为及时呼应不同群体的法治需求,积极回应楼宇企业的关切热点,2023年11月,街道首创了“淮海新天地楼宇法治论坛”,联合街道法律顾问推出“1+2+N”工作模式:“1”是融合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五个维度,“2”是聚焦专家智库和法治服务成员库两大资源,“N”是拓展数据合规、知识产权保护、商事纠纷调处等“N”项法治服务。通过“淮海新天地楼宇法治论坛”以及不断延伸的法律服务体系,街道将“零距离”法治服务延伸至楼宇经济发展空间。

街道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将法治服务送到楼宇空间、送到企业白领身边。街道组建了楼宇企业法务联盟,扩大企业法务“朋友圈”,帮助企业准确对接相关法治资源;推出针对重点企业的“法治服务包”,将法律咨询、公证服务、争议化解等法治服务内容以“菜单”形式送进楼宇;联合市检察院、区检察院举办了“合规护企”专项法治宣讲,吸引了辖区30余家中小企业积极参加企业合规体系创建培训;联合市高院知识产权庭、区法院、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举办知识产权法治论坛,在全区率先建立了“知识产权解纷驿站”,积极回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新需求。为确保及时有效提供最前沿的法治服务信息,街道选聘了由市委党校、上海交大、华政、市律协等组成的专家智库,其中涵盖了高校教授、知名学者、资深法律人和法治观察员等,为楼宇企业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法治保障。

街道还不断丰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在楼宇内依托楼委会、平安楼宇工作室、平安商户联盟、法治楼宇联系点等组织,通过企业走访、法治宣讲、安全检查、消防检查等方式,全面排查楼宇不稳定因素,重点关注商事纠纷、劳资矛盾、涉众维权等矛盾风险,发现并处置各类隐患637处;聚焦物业服务企业、开发商、业主等不同主体对楼宇纠纷快速化解、便捷调处、智慧解纷等多元需求,吸纳专业法律顾问、街道调委会主任、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代表、派出所民警、网格员等担任兼职调解员,参与辖区楼宇日常纠纷的调处化解,切实把楼宇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为楼宇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2024年10月,“新天地国际商事巡回审判站”在街道成立。该审判站成立以来,已开展了5次庭审、2次商事调解,主要集中审理辖区涉外商投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等领域的涉外、涉港澳台、涉外商投资企业相关民商事案件,极大方便了周边的涉外企业。

黄浦区三家公证处

帮助企业与个人排忧解难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近年,我国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但与此同时,知识产权侵权界定难、取证难等问题仍困扰着众多企业和个人。新黄浦公证处近年打造了一个由“知识产权+法学复合型”人才组成的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团队,办理了数百件知识产权证据保全公证,在此类公证领域经验丰富。

“现在应该怎么做才能够证明我们使用了商标呢?”一位当事人带着厚厚一沓材料来到新黄浦公证处,向公证员寻求帮助。

原来,他是上海某进出口贸易公司的负责人,该企业名下有一项已经注册了多年的商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几个月前,第三人以该注册商标无正当理由连续三年不使用为由,向商标局提出了撤销申请。

“因为特殊原因,我们没能如期收到有关部门要求提供反证的通知,错过了提交证据的时间。”当事人说,“很快就收到该注册商标被撤销的通知。我们提交了再审申请,但仍需提交证据。”

受理该公证申请后,承办公证员根据实际情况为其量身定制了公证方案。一方面,对于商标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取证;另一方面,对于未及时提交证据的正当理由作出说明。当事人配合公证处完成了证据保全工作,顺利维护了自身权益。

不仅如此,考虑到向商标局举证的期限将至,新黄浦公证处次日就为该企业出具了公证书。经回访,该公证书已被采用,商标维权成功。

黄浦公证处同样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公证服务队伍,其中有高级公证员多名。公证处服务范围广泛,能为企业提供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公证、民商事类公证、保全证据类公证等各项服务,也能为居民个人提供遗嘱、继承、夫妻财产约定等家事类公证服务。公证处推行容缺受理等便民举措,对符合条件的事项提供“最多跑一次”“一次都不跑”服务。


新黄浦公证处


卢湾公证处则创新地推出了“当日出证”“当场出证”服务,即对于法律关系简单、事实清楚、证明材料充分的中译英或无须翻译的公证事项,能够通过线上政务平台核查的,应当事人申请可以24小时内出证,涉及的公证事项包括出生、生存、死亡、国籍等18项。在符合上述当日出证条件的情形下,若当事人急需,应其申请还可实现当场出证。卢湾公证处还推行了“公证+认证”联办服务,为有需求的当事人提供代办认证服务,进一步提高了公证利企便民程度。

“律聚初心地”党建品牌

一张律师行业的“红色名片”

黄浦区复兴中路301号,一座外墙淡黄色、清水沙石的历史建筑内坐落着上海律师公会的旧址。1912年,上海律师公会在此成立,1913年入驻办公。上海律师公会是中国最早成立、近代影响最大的律师同业组织,也是很多法律从业者的初心始发地。如今,黄浦区集聚了大量国内外优质的法律服务资源。截至目前,区内有律所143家,执业律师2800余人。广大律师在法治黄浦建设中充当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2023年6月16日,黄浦区发布了律师行业“律聚初心地”党建品牌,意在进一步充分放大上海律师公会旧址等红色法律文化资源溢出效应,不断提升律师行业党建影响力,实现律师党建与行业发展的互融共进。黄浦区还发布了《黄浦区律师行业“律聚初心地”党建品牌建设实施方案》,黄浦律师行业党委着力推进聚心工程、聚才工程、聚力工程,同时开展四项行动:开展主题教育,实施“强基铸魂”行动;建设律师人才高地,实施“引所育才”行动;促进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实施“共谋发展”行动;深化基层治理和社会事业发展,实施“法护民生”行动。


黄浦区将法治服务送进商圈


“律聚初心地”党建品牌成立近两年来,黄浦律师行业党委积极开展“四项行动”,加快形成黄浦江沿岸“一江一带”法律服务聚能优势,提升黄浦区律师行业党建工作软实力和影响力,打造黄浦律师行业党建工作“红色名片”。

夯实基层党建根基,实施“强基铸魂”行动。针对律师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党组织,黄浦区分层分类开展精准指导。如,举办了“律思讲坛”主题活动,依托三家“书记工作室”,开展党性教育、理论辅导,定期分享“党建带所建”经验做法,通过相互学习借鉴,提升律师行业党组织书记抓党建的能力水平。

建设律师人才高地,实施“引所育才”行动。制定并落实了《门楣之光·黄浦区法律服务人才引进和培育激励实施办法》,从人才引育、人才培养、人才激励等方面,吸引人才和律所集聚黄浦;举办了黄浦区青年律师涉外法律人才训练营,着力培养更多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青年律师人才;举办黄浦·新加坡国际法律服务实务研修班,紧密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精神,通过系统性的学习与实地考察,进一步增强黄浦区青年律师在全球法律服务市场中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

促进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实施“共谋发展”行动。持续深化“法治+招商”工作,部分律师被选聘为“全球招商合作律所”“律所营商大使”。打造涉企服务新场景,在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涉企服务室”,为企业免费开展法律咨询。成立“黄浦区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公益律师团”,聚焦中小企业法律需求,通过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法治体检和公证业务“绿色通道”等定制化服务,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法治赋能基层治理和社会事业发展,实施“法护民生”行动。在外滩、小东门、豫园等新就业群体较为集中的街道,协调相关律所开展各类公益法律服务活动。为全区100多个“新业”驿站配发《黄浦区司法行政为民服务工作指引》,不断扩大法律服务覆盖面。组织律所深化参与“三所联动”,最大限度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助力平安黄浦、法治黄浦建设。

来源:解放日报记者唐烨‍‍

编辑:张海燕 张晓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