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实习生 李俊儒

上映13天4时5分票房破87亿、打破96项纪录,成中国影史总票房冠军、2025年全球票房冠军、观影人次1.77亿……《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称《哪吒2》)的成功秘诀到底是什么?这一答案,可以在其幕后纪录片《不破不立》中窥见一二。

《哪吒2》票房破87亿海报

“替饺子捏一把汗”“这个东西根本做不完啊”“突破了我对中国传统电影的认知”“……”2月10日上线的《不破不立》时长约45分钟,着眼于“破”与“立”,揭秘了《哪吒2》是如何破除大体量、高质量,角色多、场景多、特效多、耗时长等难题,集结全国4000多名动画人、138家动画公司,把《哪吒2》从0到1带到全球观众面前的幕后过程。

在这部“四川造”动画电影制作团队中,来自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的10位“动画人”,为“吒儿”成功“闹海”贡献了力量。2月11日,该学院院长、四川动漫研究中心主任张娟接受封面新闻记者独家专访,解析《哪吒2》的成功。

在张娟看来,《哪吒2》的强劲势头涵盖多个因素:“从《封神榜》IP、《哪吒1》的好口碑、精良的制作、深刻的文化表达和叙事的革新这5个维度,为全世界观众奉上一场东方美学满溢的视听盛宴。”

她特别强调:“尤其后面支撑的是导演的‘死磕’精神、团队的坚守、中国动画工业体系的日趋成熟。此外,影片最打动观众的地方,还在于对传统神话故事的解构与重构。故事中的一些人物设定和情节,都能与当代价值观共振,并很好地诠释了我们赞颂的亲情、友谊、责任、担当与自我。”

破枷锁:硬着头皮上

众所周知,《哪吒2》的打戏十分精彩,尤其妖兽身上的铁链,不管是从特效制作还是主题表达都是重头戏。为了完成这些角色场景与特效镜头,饺子及其团队经历了大量磨合,反复对细节精雕细琢。

从纪录片中可以看到,制作团队在是否保留铁链问题上的矛盾和解决过程,也有过纠结,甚至沟通导演调整方案,改成“魔法锁链”。执行制片人陈畅江直言:“从来没有一部片子里面有那么多的角色被铁链禁锢住,还要在那么大的范围运动。”


幕后纪录片已经上线

导演饺子则认为,铁链对海妖的束缚与电影主题休戚相关,必须把这个规则做实,不能更改。如制片人刘文章所说:“我们就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去磨。”团队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与研发工作,在做好的场景上,用点连成曲线来生成铁链,并且根据景别调整粗细,保证美感,达到视觉震撼。当遮天锁链压向银幕时,观众惊艳表示:“这哪是动画?分明是经费在燃烧!”

作为动画人,张娟也与有荣焉:“这次我们成都大学有9个校友和1名老师全程参与,为优秀国产动画电影创作发出了成大声音。其中最值得骄傲的是学校2007级3班的刘欣、朗思波两位校友,分别担任影片的特效总监和资产总监。他们两位在第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就分别担任材质总监和灯光总监,在两部电影制作中,他们带领团队‘死磕’动画制作技术难关,实现了高质量视觉制作效果,不断突破中国动画电影制作‘天花板’。”

破规则:用一年磨十秒

随着主创团队的揭秘,一组对比数据震撼了大众:《哪吒1》耗时五年,总参与人数1600人,全片1864个镜头,特效镜头1400个;《哪吒2》耗时5年半,总参与人数超4000人,仅特效镜头就1948个,总镜头有2427个。

电影中,捕妖队像一团团金色的火焰分布在一棵金色大树的枝干上,与哪吒、敖丙展开激烈战斗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为达到导演对银杏树“要像一棵真正的树”的要求,团队找了秋天的银杏树的照片作为参考。陈畅江表示:“成都叫蓉城,银杏树是成都的市树,资产组先把它的造型构架出来,然后动画跟着造型去还原。”

这样制作出来的金色巨树附着在三公里直径长的天元鼎上,大到一个人放在上面基本看不清楚。在这段场景中,“捕妖队整整齐齐列方阵的时候,最多的那个镜头是两个亿。”导演饺子透露。当金色巨树占满荧幕,观众惊呼:“树上到底有多少人啊!”“哪吒的美术设计满分!把中式符号,山水画,动作设计全融合在里面!”

此外,哪吒剔骨削肉还父母是哪吒故事的经典桥段,电影也创造性地用“穿心咒”将其重新演绎。艺术化的处理与创意的落地,需要跨越很多鸿沟。为了向观众传递哪吒的撕裂之痛,创作团队打破传统的分工模式,美术、动画、材质、特效各部门通力配合,600块碎肉采用手动K帧再特效辅助的方法,用一年磨十秒。


海报

对饺子来说,《哪吒2 》的制作是一个反复怀疑的过程:“持续的时间非常久,中途一直看不到希望。”而不让自己留遗憾是绝大多数参与制作的动画人不放弃的归因,陈畅江面对采访握紧拳头:“死磕都要把它做完”,分镜总监谢小彬则直言:“要赌上动画人的魂。”

事实证明,他们“赌”赢了!

张娟感慨:“《哪吒2》推动了中国动画进入‘工业化2.0’阶段。前作验证了神话新编的市场潜力后,续集通过模块化制片流程、动态预演系统应用等,倒逼行业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更关键的是其叙事策略的进化,将‘颠覆式改编’融入更多的类型化创作思路,如超级英雄片结构嫁接封神宇宙、剧中角色与现实社会人群的价值联动等,激活了系列化开发的商业潜能。但中国动画能否在未来创作中突破‘爆款依赖症’的产业困局,决定了整体发展的水准。”

破迷雾:众志铸哪吒

星火燎原,《哪吒2》的成功离不开团队每一个人的付出。

有人绞尽脑汁,愈挫愈勇。特效高级艺术家陈明超在镜头稿没被采纳时,难免沮丧;当勇往直前,不停地将镜头制作得趋近完美,他骄傲地说出:“比稿,都是选我的。”

有人身兼两职,能者多劳。苏沂既是动画师,也是动作指导,在工作中,常常用比手画脚的“独门语言”沟通。5分钟的打戏要用六个月来画,力求打戏标新立异,富有美感,并且符合角色属性。

有人以“怪”著称,以美入画。相区别于西方的传统动画形象,角色设计师申威将东方元素融入海妖的设计中,设定向上弯曲的牙齿,在海妖的服装和铠甲上加入曲线设计,展现东方美感。

有人骑马弄剑,有人安顿后方。行政总监张晓红主要承担团队的后勤服务工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把服务上升成艺术”是她的座右铭。每周四的公司福利日,张晓红都把下午茶办得趣味横生,让生活为艺术创作提供灵感源泉。

电影中,敖丙热血道:“若前方无路,我就踏出一条路。”山穷水尽方显柳暗花明,死磕到底,不破不立,能让星火燃成焰舞,“我们就单是在这点了一个火,也是希望火蔓延到整个行业、整个社会。”饺子说。


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专业学生赴可可豆动画公司开展实习实践活动

对话

封面新闻:你觉得学校哪些理念对正在学习和毕业的“动画人”影响深远?

张娟:孙哲教授、刘遂海教授、郭道荣教授这几位都是成都大学动画专业的创始人,他们本身就是非常热爱动画、精益求精且具有合作精神的专家,同时也磊落、阳光、有担当、有创意,所以我们的动画师生团队一直就有这样的DNA——热爱、创新、合作、精益求精。相信这些DNA的传与承,这些守正创新的氛围和信念,对学生做人、做事、做作品应该都是有影响的。

封面新闻:你希望年轻学子从这些校友身上学到什么?

张娟:在《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制作中,校友们以自己的专业实践定义了成都大学动画专业“动画人”的专业身份与动画精神。在克服技术难关中,彰显了他们的专业意志与艺术执念。希望在校的学生们能向前辈学习,全力专注于作品创作本身,真心对待观众,踏上对艺术执着追求的风火轮,代表动画人讲好中国故事。

封面新闻:你认为,中国动画在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新技术应用方面的前景如何,还有哪些方向可挖掘?

张娟:技术赋能为传统文化提供了“超现实转译”的可能,这不仅限于对传统文化的再现,而是根据时代审美对其进行再造,在这方面中国动画有着无限可能性。未来,AI生成与传统艺术的对抗融合、技术推动下的跨媒介叙事、传统文化元宇宙的构建等都是可挖掘的方向,同时需警惕“技术奇观淹没文化主体性”,要将视觉创新深度绑定叙事逻辑的经验,让新技术成为激活传统文化的新语法而非装饰品。

图据片方、受访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