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就业形态的多样化,自由职业者、全职宝妈、离职过渡人员以及无业人员等群体的社保缴纳问题逐渐凸显。为了参保或避免社保中断,部分人选择将社保关系“挂靠”在熟人公司,或通过中介机构代缴社保。然而,这种看似“省钱又省心”的方式,实则存在诸多法律风险和现实隐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明确表示,社保“挂靠”代缴属于违法行为,不仅无法保障参保人的权益,还可能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


保代缴,即通过与虚构的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以此达到缴纳社保的目的。这种行为看似解决了参保难题,实则暗藏巨大风险。《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均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2022年3月18日起施行的《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更是进一步细化了相关处罚措施。该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通过虚构个人信息、劳动关系,使用伪造、变造或者盗用他人可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等手段虚构社会保险参保条件、违规补缴,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将责令退回骗取的社会保险金,并处以骗取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人社部强调,“挂靠”代缴社保,实际上是通过虚构劳动关系骗取社会保险待遇,不仅违法,而且劳动者的相关权益也很难得到保障。许多选择“挂靠”代缴社保的人可能认为,这样做能省钱且省心。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代缴的社保金额全部由个人承担,包括单位和个人应缴的部分,此外还可能被代缴机构收取各类服务费用。因此,根本无法达到“省钱”的目的。更令人担忧的是,一旦遭遇“黑心”代缴机构,挪用资金或拿钱跑路,个人缴纳的社保就可能“打了水漂”,不仅钱没了,社保关系和相应待遇也不存在。

社保“挂靠”代缴的危害远不止于此。一方面,它属于违法行为,一旦被发现,将面临高额罚款,数额巨大的还可能涉嫌犯罪,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虚构的劳动关系和社保关系不被法律所承认,这意味着社保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在部分省份,社保缴纳的年限和金额往往与购房、买车、落户、子女教育等资格挂钩。选择“挂靠”或代缴以保证参保缴费不中断的人,一旦遇到政策调整或审查严格,很可能因虚构的社保关系而失去这些资格。

那么,没有用人单位的人就只能眼睁睁看着社保中断吗?答案是否定的。人社部指出,灵活就业人员可以选择以个人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个人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多数灵活就业人员的选择。缴费由个人承担,可以在当地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60%-300%之间选择适当的缴费基数,缴费比例为20%。灵活就业人员可选择按月、按季度、按半年、按年等方式缴纳。而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则按年、按档次缴纳,缴费档次按照当地人社部门公布数额为准。

参保手续也并不麻烦。灵活就业人员可以通过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全国人社政务服务平台、电子社保卡、掌上12333APP等全国统一线上服务入口和各级人社政务服务网站等渠道线上办理参保登记。也可以携带本人身份证(居住证)或社保卡等材料,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参保手续,或者就近选择能够办理参保的街道(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社银合作网点、自助服务终端等方式办理手续。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即时办结”,符合条件的即时受理、当场反馈;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实行一次性告知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的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与单位职工执行一样的计发办法,不因身份而打折扣。按照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原则,灵活就业人员选择的缴费基数越高、缴的年限越久,退休后每月领到的养老金也会相对越多。此外,找到工作后,灵活就业人员还可以实现社保的“无缝衔接”。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归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