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最近都会看到一个消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因病逝世。
可能很多人对核潜艇没什么概念,网上有这样一个举例,如果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让我们吃饱,那么黄旭华则是让我们挺直腰杆。
核潜艇意味着是什么?可能很多人没有概念。但是核潜艇自1954年问世以来,70多年过去了,世界上公开宣称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也不过6个,分别是美、俄、英、法、中、印。
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我们的第一艘核潜艇于1970年下水,比第六个宣称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印度早了将近40年(印度是2009年才下水)。
(黄旭华院士和袁隆平院士)
插一句,朝鲜2023年也宣称有核潜艇,但有声音说,朝鲜的只是搭载核武器的常规动力潜艇。
这侧面说明,核潜艇技术并不简单。月小牙个人理解是,如果说原子弹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那么核潜艇则进一步筑牢了我们海上长城。
更不简单的是,黄旭华等科研人员最初研发核潜艇时,面对的是一种“三无”的局面——无图纸资料、无权威专家、无外来援助。
(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四位总师合影。左起: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
是黄旭华等科研人员,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才使得我国的核潜艇事业从无到有。
也因为黄旭华等科研人员的可贵精神,一些文艺工作者纷纷以黄旭华为原型,创作了相关作品。
比如黄旭华的家乡广东省,由广东省话剧院创排了话剧《深海》,讲述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为实现国防科技发展从追赶到超越,白手起家、百折不挠、殚精竭虑打造国之重器的艰辛历程,追溯与回望了新中国艰苦卓绝的强军之路。
这里插一句,除了黄旭华,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的另一位总设计师彭士禄也是广东人。彭士禄的父亲还是著名革命先烈彭湃。
《深海》上演后,主创团队特别想请黄旭华院士到现场观看演出,为此还先后三次到武汉演出。但直到第三次演出时,刚刚做完腰部手术的黄旭华院士才得空前来观看。
《深海》话剧的主创团队其实非常尊重黄旭华院士,在创作之初就征询过黄院士的意见。黄院士对话剧创作非常包容,他表示科学是严谨的,艺术则要充满想象力,鼓励主创团队大胆去做。
(黄旭华院士在观看话剧《深海》)
不过话剧的观众可能没有影视作品那么多,好在除了话剧《深海》,连续剧《功勋》也有讲述了黄旭华院士的故事。
《功勋》以李延年、于敏、张富清、黄旭华、申纪兰、孙家栋、、屠呦呦袁隆平等首批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为原型,以单元剧的形式,分别讲述他们的奋斗历程和人生故事。
其中,《黄旭华的深潜》单元由杨阳导演、申捷编剧,黄晓明饰演“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陈好则饰演黄旭华的妻子李世英。
可能有人不了解杨阳导演,但大家应该都知道她执导的另一部作品——由刘亦菲、陈晓主演的《梦华录》。
《功勋》聚集了众多实力派演员,关键是质量过硬,所以播出后好评如潮,摘得众多奖项,包括飞天奖、白玉兰奖和金鹰奖等。男演员王雷还凭借《功勋》荣获飞天视帝。
不过《功勋》虽好,但许多观众对《黄旭华的深潜》单元普遍不太满意。
这是因为其他单元除了清晰生动地讲述了主角的故事,还塑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
像《能文能武李延年》单元的编剧就表示,他们不仅是在讲述李延年的故事,更是在讲述千千万万志愿军的代表。所以编剧除了讲好李延年故事,也创作了很多各有特点的战士形象。
相比之下,黄旭华院士研发核潜艇明明有许多精彩故事,《黄旭华的深潜》单元却没有讲好故事。
比如该单元采用多线叙述,每集开头都讲述1988年“长征四号”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进行深潜试验的场景,这是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一个关键事件。
但这场试验意义重大,却也危险重重。
因为此前的深潜是在特定范围内活动,执行任务区域有限。而极限深潜试验则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通过突破极限以获取珍贵数据,了解自身,却也宛如在和死亡拔河,十分危险。
更让人揪心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就发生过极限深潜失败的例子——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就在进行极限深潜航试验时不幸沉没,艇上129人无一生还。
所以1988年在进行极限深潜试验前,许多参试人员心情忐忑,一些人甚至还写下遗书。
但64岁的黄旭华却决定亲自参与深潜。要知道出于安全考虑,在黄旭华以前,核潜艇总设计师是不参与深潜试验的。黄旭华是全世界第一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
幸运的是,试验最终顺利完成,也标志着我国核潜艇事业的一大进步。我们的核潜艇不再是温室的娇花,而是真能下五洋捉鳖的jun事利器。
但遗憾的是,《黄旭华的深潜》单元并没有交代清楚这个重要事件的价值和危急情况。
像剧中几乎是一闪而过的打算盘,其实也大有深意。核潜艇涉及几万个零件,需要计算大量数据。
当时计算机已经问世,国外科研时可以借助计算机减轻工作量,但国内计算机数量稀少,同时还有其他科研团队也需要使用计算机。
条件艰苦,于是黄旭华他们就用算盘、磅秤等“土办法”一遍遍演算称重。
但数千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却发现其试潜、定重的测试值,竟与设计指标完全一致。由此可见黄旭华等核潜艇科研人员的严谨周密。
剧中提及的黄旭华太太李世英为其理发,似乎是黄旭华头发不好打理,其实真实原因是黄旭华觉得排队理发浪费时间,于是其太太便专门为其理发以帮助他节约时间。
现实中的黄旭华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而母亲去世后,他只拿了母亲的一条围巾作为礼物,从此无论遇到多好的围巾,黄旭华冬天都只用这条围巾,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可惜剧里都没能很好展现出这些真实又动人的细节。许多观众对《功勋·黄旭华的深潜》不满也在这里,都是讲述功勋人物的故事,为什么其他单元就这么精彩呢?
其实《功勋》的人物原型中,除了黄旭华,袁隆平、屠呦呦、于敏等也是科研人员。
特别是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因为他和黄旭华的工作内容都未完全解密,所以两个单元有不少相似之处,也因此更能凸显不同单元的水平高低。
不过,相关文艺作品也许不佳,但黄旭华院士的精神却十分可敬。
这里,深情缅怀黄旭华等广大科研工作者,是他们的努力,特别是他们在艰苦岁月从零到有的奋斗,才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黄旭华院士一路走好。
我是元气女文青月小牙,做娱评中的泥石流。原创不易,侵权必究。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