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人们在武昌殡仪馆大厅外排队等待送别黄旭华院士。新华社发
2月6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
2月10日,黄旭华遗体告别仪式在武汉市武昌区殡仪馆举行,数千群众自发从武汉及全国各地赶到这里,送别这位“中国核潜艇先驱”。殡仪馆外,人们齐声高呼“黄老,一路走好”;告别大厅里,人们默默献花鞠躬,献上最隆重的礼仪。从广东赶来的大学生王靖说,感谢黄老和他们那一代人为国奉献、为民族撑起脊梁。
小女儿播放《送别》“这是父亲最喜欢的歌曲”
2月10日一大早,武昌区殡仪馆就聚集了数千人,除了武汉当地市民,不少人是从全国各地赶来的。
来自青岛的李先生是一名军事发烧友,他说黄旭华隐姓埋名的30年,是一代科研先辈们为国铸盾、为国铸剑的30年,他们让我国的各项军事技术取得伟大进展,长久维护了国家和民族安全,“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太牛了。所以我专门赶来武汉,送一送他。”
现场人群排起的长队拐了几道弯,花店老板不停地按照订单往返送来鲜花,鲜花中的卡片上写着饱含深情的送别话语,其中一张写着“感谢您让我们挺直了脊梁”。
有人喊了一句“黄老,一路走好”,周围的人群跟着喊起来,声音越来越响,不少人红了眼眶。
一位女士手捧着白菊花,手机里播放着《送别》的歌声。据了解,她是黄旭华的小女儿黄峻,曾陪同父亲一起前往北京接受共和国勋章颁奖。她说,父亲是一个乐观、勇敢的人,病痛折磨了他很长一段时间,每次家人到医院探望他,都会在ICU病床前轻声唱他喜欢的《送别》,父亲偶尔会睁开眼看看。
不少人跨省而来 深情送别为国奉献的黄老
由于送别的人太多,在进入大厅之前,工作人员一再提醒,“献花或者鞠躬就可以了,尽量控制一下情绪,不要逗留太久”,但在献花过程中,仍然有不少人泪洒当场,以跪拜礼仪表达感情。
年过五旬的陈先生说,自己也曾经在潜艇领域工作过,深知黄老等科技工作者的不易。“今天来,让我想起一句诗形容黄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们都要记得他。”现场三跪三叩首后,陈先生才离开。
记者注意到,前来送别黄老的人群中大多为中青年人,也有不少中小学生。
河南信阳一位初二学生和妈妈凌晨起床赶4点的火车,到达武汉后又辗转更换交通工具到了现场。在看到现场如潮的人群后,少年激动地说:“我想继承黄爷爷为国为民的精神,为国家做事,什么工作我都愿意做。”
还有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说起黄旭华和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贡献,言谈出人意料地成熟:“袁隆平爷爷去世的时候我也去送别了,当时我14岁。为什么要来?黄爷爷背井离乡抛家舍业,隐姓埋名30年是为了保护我们,我们能有今天的生活,得益于黄爷爷他们的奉献。”
送别的人群里,有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独自拄着拐杖站在人群后边。他谢绝了记者的拍摄,从衣服内衬里掏出工作证,说自己是黄旭华的“战友”,也是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第一届潜艇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当年班上只有十几个同学,全部响应组织安排进入潜艇相关岗位。“黄旭华他们30年无条件服从,再苦再累也不怕,真是不容易。”老人说。
隐姓埋名30年 住院期间还惦记返岗工作
隐姓埋名30年,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反复计算,用磅秤精准测试船体材料,亲自上艇做深潜实验。在国际封锁的环境中,白手起家、从无到有,跨越式研制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
这30年,因为工作机密性很强,黄旭华一次老家都没回去过。1962年,黄旭华父亲去世,他的研发工作正忙,无法回家见父亲最后一面。1985年,他关系最亲密的二哥去世,爱人一再提醒他,如果不回去可能会后悔一辈子,但恰逢核潜艇准备打弹,黄旭华说:“没办法,我不能回去。因为我理解我的父亲母亲,他们对儿子的希望,就是要能够为国家做事情。”
武汉作家王艳明曾为黄旭华撰写传记。他说,黄旭华近年来还在坚持工作,住院期间还经常问医生:“我什么时候好啊?我还要回去上班。”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石伟
综合湖北日报、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