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上午10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北武汉举行。

一家媒体的报道用了这样的标题:送别黄旭华院士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

这样的句式,让人想起2021年5月,媒体报道中提及送别袁隆平院士的场景:长沙明阳山下,送别的队伍一度绵延了3公里,一眼望不到头。

在民间,关于送别逝者,有着种种礼仪,而送行队伍之长、其情之切,最引人动容。

送别两位院士时,都出现了“倾一城之花,送一人”的情景。

远去的黄老,在此时受到了全网的致敬。他的声名,在这一刻到达了顶端;他的精神,在这一刻抵达了万千人心。

2014年,黄老被评为“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颁奖词作此表述: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三十载赫赫而无名,花甲年不弃使命。

这样的“沉默的砥柱”,用赤子之心、用宝贵的生命诠释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在参与核潜艇研制工作时,为保护国家机密,黄旭华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三十年。三十年间,黄旭华一直隐居在太平洋某座荒岛上。广东老家的父亲临终前都不知道儿子在哪里、干什么去了。

隐姓埋名三十年,问世人几人能做到?唯有真正的侠之大者,方能抛却个人荣辱、个人声名,为国为民倾其所有终不悔。

三十年,他承载着亲人的担忧和不解,承载着“面壁”时的孤寂和思念,他冲出了小我和小家的概念束缚,成为国之士、国之星。钢铁长城,热血男儿,呼应的是“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诺言。

这样的“沉默的砥柱”,用一生热爱诠释了什么是时代最亮的星:爱国爱民、无私奉献者才是我们最该致敬和学习的模范。

“创造奇迹的人走了,但他的精神还在”,铭记英雄、学习英雄,是送行者共同的愿望。

令人欣慰的是,在送行者中,有无数的青少年深深缅怀、怀以期许。一位外卖小哥说,花是顾客的,“这一躬是我的”。一位小学生精心绘制了画作《潜龙在渊》,说想做黄爷爷一样的科学家,让中国更加富强……

最好的悼念就是传承,最好的传承就是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在各行各业,结合实际,奋勇争先,做一个“沉默的砥柱”,该成为一份共识。

院士们的领域是深邃的、专业的、一望无垠的,但是爱国者、奋斗者的精神是相通的。所以,我们看见了亚冬会赛场上中国勇士夺魁时“沉默的呐喊”,我们看见了DeepSeek的“十年磨一剑”,我们看见了“哪吒”系列的一飞冲天……

送别黄老,告慰黄老:这满城鲜花不会凋零,这人间气度不会湮灭。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