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少食客发现
四川北路附近的3家知名小吃店
在2024年竟不约而同相继闭店
其中不乏大家喜爱的
笑壶春、泰州早茶、扬泰早茶等
四川北路向来是各派小吃的战场,短时间内在其最好的地段相继关掉3家小吃店,恐怕不只是客流的问题。可以说,在这场小吃团战中,这3家店上交了一张尴尬的答卷。
中国小吃博大精深,风味各异,在大城市里做好名小吃店,更是一门学问。一块名小吃或老字号的招牌,已然无法成为城市小吃突围的尚方宝剑。
“关门”的店输在了哪里?
目前,这几家小吃店都已人去楼空,但留在食客心中的评价却是货真价实的。
一个多月前,当李萍带着远道而来的好友赶赴泰州早茶时,发现位于中信广场的这家小吃店被扣上一把大锁。
“泰州早茶很正宗,才开店2年不到,怎么就关门了!” 李萍说,与扬州早茶相比,泰州早茶的知名度略逊一筹,甚至一些上海人也不知道。泰州早茶就开在泰州会馆附近,场地很大,但多数食客对这家店的印象是“有概念、无服务”。
所谓的“有概念”是指店内的招牌即泰州名点,如鱼汤面、鱼汤馄饨、烫干丝等,曾经光临过的顾客各有评判:
“鱼汤面是好吃的,但品控不稳定,可能过段时间来吃又变了一个味道”
“店内没有标准服务,人一多更显混乱,比如拼桌没有引导,让顾客自己解决”……
泰州早茶“关门大吉”。
与泰州早茶相隔不远的扬泰早茶,开开关关好几次,不少老食客根据最后张贴的复业告示等待了25天,还是迎来了它的“关门大吉”。
家在虹口区花园路的唐先生说,扬泰的关门其实早就有迹可循。扬泰早茶开门几个月以后,转租了部分门面给卖羊肉串的小摊贩,晚上还夹杂着烧烤、火锅味,一言难尽。“不珍惜自己的品牌,在店内客流量比较大的时候,急于降低成本,切割门面,新增的烧烤等零售反而给自己的品牌添乱了。”
最令食客们惋惜的是2024年年底关门的笑壶春。它的特色是无锡小笼、馄饨、现浇浇头面,现包的刀鱼馄饨很鲜美,爆炒肥肠面有嚼劲。小笼包的个头像烧卖一样大,皮薄汤多,一口汤汁很鲜美,偏甜口,符合上海人的口味。
食客们普遍认为,笑壶春输在了不注重经营和服务上,缺乏现代服务业的经营理念。
他们讲述了在笑壶春遭遇的啼笑皆非的事情:
比如,店长没有经营思维,顾客在店内点好菜,他转头即忘,会反复询问顾客点单的内容。
再比如,这里推出的半成品包子质量很好,但备货不足,不少食客跑腿两次以上才能取到货,让人气不打一处来。
“关店前一天我还去吃了一顿,结果第二天再去,看到的是‘闭店,请谅解’。”一位食客仍不住惋惜:小吃店光有美味是不够的,也要懂得经营,有待客之道,尊重顾客,才能走得更远。
名小吃是否需要标准化?
作为名小吃,它的出身注定了和普通的小店不一样,但一座城市中的小吃店林立,不是凭口味和名气就能包打天下的。名小吃店同样面临着现代化转型的问题,而转型的关键之一是标准化问题。
大壶春和小杨生煎,一个无汤汁,一个有汤汁,到底哪家的生煎包正宗,这是不少食客会争论的问题。 这恐怕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喜好各不同。对生煎品牌店来说,口味一旦固定,如何保持稳定性是个问题。
小杨生煎从个体化手工作坊向现代化的连锁品牌转型,坚持现做现卖,以一口浓郁的汤汁为特色。
小杨生煎的上海首店创立于1994年,如今在全国已有300多家门店。在小杨生煎的创始人杨利朋看来,名小吃或老字号,对品控的把握应有更严格的规定。
小杨生煎的牛肉粉丝汤是明星产品,说到粉丝的选品,还有一段曲折经历。
2017年,杨利朋无意中得知一款绿豆粉丝的口感更佳,晶莹剔透,但价格比一般粉丝贵了1/3。没想到引入这款新粉丝后,食客反馈不佳,普遍感觉绿豆粉的口感偏硬,一些美食点评网上也是一片差评。
“选品既然知道了最好的,就不愿意再用次好的。” 她坚持食材的品质第一,继续选用这款绿豆粉丝,一段时间以后,顾客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再比如,生煎包的肉类用的是梅花肉一号肉,油类选的是品牌大豆油。
还有汤的熬煮流程,猪皮的熬制时长、酱油放几勺,百叶包、鱼丸烧多久口感最好等,这些细节都有讲究,每一款小吃都出自标准化的操作和培训。
“这样的标准化,保证的是食材质量稳定,换一种食材,顾客们是吃得出来的。”杨利朋说,小杨生煎有自己的供应链,坚持每天配送新鲜馅料到门店,坚持纯手工,现包现卖。在她看来,这是做小吃不能打破的底线。
大壶春同样面临标准化问题。大壶春制作生煎用的是全发酵的方法,在制作过程中至少需要静置45分钟完成两次发酵,制作时间更长。由于每家店的设备不尽相同,比如用煤气还是用电烹饪,操作工艺都会有所变化,才能达到同样的口感。这些细节都放在大壶春的培训内容里。
不少人说,大壶春生煎是老上海的味道,大壶春的门店装饰也是古色古香。
过去,在个体小作坊类型的小吃店,老师傅凭手感制作,而如今更多的名小吃店,靠的是标准和数据支撑。
小杨生煎成立了专门的线上线下稽核部,负责监督各门店的品控和操作流程。依靠数据,记录每一次每个环节不同的数据量,再不断总结,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找到固有规律,通过逻辑去改变品质,定格于标准化操作。
对于顾客来说,标准化的小吃或许没有惊喜,缺少新鲜感,但也不会有惊吓。李萍谈到曾去某地的一家名包子店,开在社区的品牌店比较正宗,是纯手工操作,而景区内的品牌店包子口感不佳,更像速冻食品。
她说,生煎是上海的名小吃,代表了上海的文旅形象。大都市需要一些品牌化、标准化的名小吃店,生煎包永远有相等分量的肉馅,腰肝面同样得是分量足足的那几片浇头,给人“不欺客”的体验感。
也有不少人留恋非标准化小吃的烟火气,但这个“非标”同样要从价位、口味、品控等方面,做好现代服务业这张答卷。
老字号如何不再“倚老卖老”
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社会仿佛是一幅随时都在重新绘制的画卷,盛极一时的店铺可能随时消失。名小吃店,不可能永远躺在功劳簿上“倚老卖老”。
“吃老本是不行的,创新才有机会。”杨利朋的体验很实在。
从1994年到2014年,小杨生煎光一款鲜肉生煎就卖了20年。2014年起尝新推出大虾生煎,从那以后,“上新”就没有停止。直到2019年,每年至少推出一款新品,如小龙虾生煎、藤椒鱼肉生煎等。且生煎包主打时令特色,比如3月上荠菜生煎,9月是蟹粉生煎。
开店的前29年,他们只做生煎,不做面条、馄饨等小吃。这一规律在2023年发生了改变。2023年6月以后,小杨生煎相继推出锅贴、菜肉馄饨,如今几家门店上新了上海的另一个小吃特色——小笼包,今年起将在所有门店推出。
王宝和创新的黑洋酥青团。
新雅是广式早茶的老字号,它将广式和海派风味融合,推出不少新品小点,深受食客欢迎。比如陈皮方糕,是上海人常吃的豆沙方糕和广东人煲汤、烧菜喜用的陈皮的结合版;松茸瑶柱粢饭糕也是如此,上海的粢饭糕中添入瑶柱等鲜美食材,不失为一道创新茶点。
每年清明之前,老字号的青团大战同样围绕创新而来。去年,沈大成推出创新款的“粢毛青团”,一跃成为“网红青团”,该青团内馅选用新鲜猪肉加脆甜的马蹄。王宝和推出黑洋酥青团,黑芝麻馅料经过炒制和打磨,裹在青团里香味更浓郁。宁波汤团店推出榴梿金团,软糯的金色外皮包裹着奶香的榴梿肉,别具风味。
对于名小吃来说,不仅要抓住老一代消费者,也要培养年轻消费者。
一些名小吃还会进行产品形态的创新。比如,传统的圆形驴打滚小吃被做成小兔子、小老虎等动物造型,增加趣味性,吸引年轻人。
再比如,进行消费场景的创新。无锡不久前开出一家沙县轻食,将沙县小吃的食材、制作工艺和店面装修进行了“高配”,装饰与餐具走的是日式风格,菜单保留了蒸饺和炖罐,不过主打菜变成咖喱土豆鸡饭、沙拉等菜品。尽管它和沙县小吃并没关系,但清新的环境和讲究卖相的菜品,都让人感叹“小吃竟然可以这样做”。
传承中保留了特色,创新中实现了突破。守正创新永远是名小吃、老字号的活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