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上海市“两会”期间,20名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关于在药品集采背景下如何能够用到疗效好的药物的提案》,直指部分集采药品存在“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等疗效不稳定现象,引发社会热议。国家医疗保障局(以下简称国家医保局)迅速行动,联合多部门赴上海调研,并于2月9日发布权威回应(详情点击https://mp.weixin.qq.com/s/nc6VmqvlAwdm8yGr5SnJzg)。


本文为大家梳理了5大核心信息,以方便读者阅读。

01、争议焦点——临床“三不”现象的科学验证

· 降压药“血压不降”?真实世界研究给出答案

针对氨氯地平仿制药疗效不如原研药的质疑,相关医院提供的真实世界研究显示: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原研药与仿制药的降压效果及安全性无显著差异(血压达标率原研组78.9%、仿制组83.4%),研究覆盖30万例患者。

· 麻醉药“不睡”?用量差异需理性看待

瑞金医院对第九批集采麻醉药“丙泊酚乳状注射液”的回顾性分析表明,原研药与仿制药在全麻手术中的总用量无统计学差异(原研药146 mg vs. 仿制药157 mg)。尽管诱导期用量略有增加,但未发现临床“不睡”现象,需进一步数据支持。

· 泻药“不泻”?集采品种尚未落地

争议中的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第十批集采新纳入品种)尚未正式使用,多家医院反馈现有国产泻药未出现疗效问题。国家医保局指出,部分传言源于主观感受或信息误读。

02、一致性评价与全链条监管提供质量保障

· 一致性评价并非“一次性评价”

药监部门强调,我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采用国际标准(ICH技术指导原则),参比制剂均为原研药,且上市后工艺变更需重新审批。2024年至今,已对600多家集采药品生产企业实现全覆盖检查,9个存在质量风险的中选药品被取消资格(含3个原研药)。

· 追溯码与全链条监管

自2025年起,所有集采药品需具备追溯码,实现生产、流通、使用全流程监控。截至1月15日,全国累计采集药品追溯信息158亿条,覆盖94.7%的定点医药机构。

03、原研药未退场,集采兼顾公平与质量

· 原研药仍可自主采购

集采协议仅覆盖医疗机构需求量的60%~80%,剩余部分医院可自主选择非中选原研药。例如,瑞金医院在引入24个集采降压药的同时,保留了18个原研品种。

· 价格≠质量:挤出药价虚高水分

国家医保局指出,药价虚高根源在于灰色代理链条。集采通过“带量直供”压缩中间环节,节省的4400亿元医保基金中,80%用于创新药支付,形成“老药降价-基金腾笼-新药扩容”的良性循环。

04、精细化政策与临床参与是未来方向

· 强化风险预警与科学投标

对竞争激烈品种提前预警,避免企业非理性报价;投标企业需公开一致性评价数据及生产工艺变更记录。

· 鼓励真实世界研究与不良反应反馈

国家支持医疗机构开展真实世界研究,探索药品疗效与安全性。医护人员可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上报线索,监管部门承诺保护报告人隐私。

05、科学看待患者个体差异

· 疗效评价需系统化

以二甲双胍为例,真实研究显示原研与仿制药各有20%患者疗效不佳。个案不能否定整体数据,需结合患者个体差异调整治疗方案。

· 警惕“价格=质量”认知误区

部分临床专家坦言,对仿制药行业了解不足易导致偏见。药品监管部门数据显示,美国、日本仿制药处方占比分别达90%和80%,我国正逐步接近这一水平。

结语:集采的“中国答卷”与医护使命

国家医保局的此次回应,及时解答了临床方面的关心和讨论的热点问题,并为集采政策注入了更强的信心。一线医护人员,作为政策的执行者和质量监督者,应主动参与其中:充分利用不良反应监测平台,反馈真实的数据;进行理性科普,引导患者科学看待仿制药,消除认知误区;密切关注政策动态,紧跟集采的步伐,以优化临床用药选择。

集采的终极目标,是以公平可及的价格保障优质药品供给。这场改革没有“休止符”,唯有医政携手,方能筑牢全民健康的基石。

互动话题:您在临床中是否遇到过集采药品疗效争议?欢迎留言分享案例与思考~

编辑丨冯熙雯
审核丨卢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