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陆羽的人生,像极了茶的三重境界:初入口涩,再品回甘,余韵悠长。
陆羽(733—804):字鸿渐、季疵,一名疾,自称桑苧翁,又号竟陵子,唐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方志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提出茶的采造煮饮方法,并写下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茶叶经典著作《茶经》,遂被后人尊称为“茶圣”
浮生若茶,甘苦一念。
在漫长的岁月里,茶已融入中国人的灵魂,成为中国人极其重要的一个精神符号。
“啜苦咽甘,茶也。”茶如人生,人生如茶。生命因经历沉浮才释放了本身蕴藏的力量,因心怀淡然才散发出那脉脉辉光。那个被奉为“茶圣”的陆羽,历经苦难,耗时数十年创作《茶经》,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调。陆羽的人生,像极了茶的三重境界:初入口涩,再品回甘,余韵悠长。
《茶圣陆羽》图。
大唐弃婴
叶经揉制,始称为茗。人历磨难,方成其功。
陆羽人生的开局亦充满苦涩,他是一个弃婴,《唐国史补》《新唐书》和《唐才子传》等书都毫不隐讳地提到这一点。陆羽在其所作的《陆文学自传》中也写道:“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他说自己相貌丑陋,说话口吃。
据传,公元733年深秋的一个清晨,竟陵(今湖北天门)龙盖寺的智积禅师路过西郊一座小石桥时,忽闻桥下群雁哀鸣之声,走近才发现大雁羽翼下护着一个被冻得瑟瑟发抖的男婴,心中不忍,便把他抱回寺中收养。
智积禅师以《易经》卜卦为孩子取名,卦辞是:“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依卦辞为孩子定姓为“陆”,名为“羽”,字“鸿渐”。
晨钟暮鼓,青灯古佛,陆羽在寺庙一天天长大,并在这里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文史博览·人物》2025年第1期 《陆羽:一生为茶,一生如茶》
茶与佛教关系紧密,因茶可提神醒脑利于参禅,自魏晋开始,寺院就流行栽种茶树,自制自饮,饮茶之风也由寺院而起。
智积禅师钟爱茶饮,陆羽身为徒儿,每日跟随师父读经诵佛,奉水煮茶,小小年纪就习得制茶、品茶、沏茶之法。
或许,茶对幼时的陆羽来说,是功课,亦是束缚。因为虽长于佛门,但少年陆羽不愿皈依佛门,不想每天重复青灯古佛、奉水煮茶的日子。从《新唐书·陆羽传》中可知,当时的他更向往儒学,“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
12岁时,陆羽趁人不备逃离寺院,投奔戏班剧团学演戏,因貌陋、口吃,只能以演丑角为生,四处漂泊游历。
他的才华在游历期间初显,擅与人品茶论道。“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生多嗔。又与人为信,纵冰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愆也。”又因他幽默机智,个性爽直,重信守诺,当地不少官员、文士都乐于与陆羽结交。
谪守竟陵的当朝名臣李齐物惜陆羽之才,引荐他到竟陵大儒邹夫子处读书,从此陆羽结束了流浪生活,从而开始系统地学习儒家经典著作。
邹夫子名叫邹堃,也特别喜欢喝茶。陆羽在他那里学了6年,不仅习得很多儒家知识,还对茶更通晓了。读书之余,他常去采摘野生茶,为邹夫子煮茶。
此后,陆羽又结识了当时非常著名的文士崔国辅。崔公好茶,喜诗文,两人一见如故,一来二去竟然成了忘年交。随后三年时间里,两人在竟陵周边地区的义阳(今河南信阳一带),西至巴山、峡川(今湖北宜昌)等地周游,烹茶聊诗,山间寻水。
出走寺院、奔入凡尘后的陆羽,仿若在烫水里滚一遭的茶叶,更为舒展达观,此时茶于陆羽而言,是志趣,亦是挚友。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的纷飞战火,彻底阻断了陆羽入世的梦想,却燃起了他心中另一簇理想火苗——为茶著书立传。
清 金廷标 《品泉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朝宫廷茶具。
寻茶之路
事实上,早在天宝十三年(754),安史之乱爆发前,陆羽就开启了他第一次远游访茶之旅。临别时,忘年交崔国辅鼎力相助,《陆文学自传》是这样说的,“赠白驴、乌犎牛一头,文槐书函一枚”。白驴和乌犎牛都是远行的健将,最适合行走颠簸艰险的山路。
这是陆羽第一次大规模考察荆楚巴川一带的茶山与泉水的主要行程,短短两年左右,路程长达几万公里。
他一路风尘仆仆,逢山采茶,遇泉品水,经过义阳、襄阳,南下至四川巫山,每到一处,便与当地村老讨论茶事,制作各种茶叶标本,记录下沿途的茶见闻轶事。《茶经·一之源》开门见山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
战火的蔓延更加坚定了陆羽行走的步伐。虽然身世经历坎坷,但陆羽更为那艰难的世道痛心。“悲天失纲,悲地失常,悲民失所,悲五湖山失色”,这一时期他作《四悲诗》,没有一字是为自己所发,充满了对唐王朝的由盛转衰的隐忧。
悲天悯人中,只有在烹茶的时刻,陆羽才找回内心的宁静。
从754年到760年,6年左右的时间,是陆羽一生中最为艰辛的寻茶之路,足迹遍布江南江北,一路记下了大量的“茶记”。正是这6年的茶修让陆羽初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茶学”系统。
陆羽一路南下,沿途经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最后辗转来到浙江湖州的苕溪之畔,结识了湖州城西南郊的杼山妙喜寺住持释皎然。
760年,在皎然的帮助下,27岁的陆羽隐居苕溪,撰写《茶经》初稿。《陆文学自传》说:“上元初(760),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
皎然不仅在佛学上造诣极高,还文采斐然,且十分嗜茶,和陆羽相交甚好。皎然毕生创作的400多首诗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咏茶。其中,皎然《寻陆鸿渐不遇》中写道:“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湖州初秋美景掩映,僧人草庐寻友,友人傍晚负茶而归的画面欣然入诗。
孤灯清影,以茶相伴,寻茶之路实苦,撰书之路更坚。
陆羽是用匠人的精神来打磨《茶经》的,他不仅仅只是为了写而写,为了验证真实性,他自己种茶、制茶,还将各种工具和步骤绘成图,竭尽所能拿到的是准确的资料。7000多字的《茶经》,初稿完成时已历时5年。再经10年沉淀后开始修订,这一修订又是5年,这部中国茶学“第一书”问世时,陆羽已经47岁。
据陆羽的自传中道,当年写《茶经》的时候,他把自个儿写到了疯癫,时而大哭,时而大笑,用情至深,整本书无一字废话,没有诗词歌赋,没有华丽辞藻,每个工具、产地、典故、细节……无不具尽。陆羽深知光靠自己发掘远远不够,还悉心向同行前辈请教经验,查阅书籍,不断完善。
而立之年,陆羽改变了不喜佛法的观点,与名僧皎然、灵彻等人一起切磋学问,共论佛禅,吟诗作赋,品茗斗茶,将茶艺、禅机相结合,把饮茶提高到美学、文化的高度。
《茶经》。
大历湖州茶诗书画雅集。
《茶经》问世
陆羽之后,才有茶字,也才有茶学。
陆羽之前的时代,茶被称为荼、檟、茗、荈等。《神农本草》里面记载神农氏“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是类似于灵芝草之类的药物。《尔雅》中有“槚”,是荼的分类,特指味道比较苦的荼。
陆羽撰写《茶经》时把所有称谓统一为“茶”,就此确定了茶的形、音、义,“茶”从此流传开来。《茶经》开篇就把茶作为主体,陆羽用史家为人作传的口吻描述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嘉”包含着善和美。陆羽在开卷之首用一个“嘉”字来赞美茶,表明他对茶有着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欣赏与喜爱。
《茶经》三卷十章七千余字,分别为:卷一,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二,四之器;卷三,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这部最早的关于茶的“百科全书”一问世,即风行天下,为时人学习和珍藏。宋人陈师道《茶经序》这样评价:“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陆羽开创了中国茶道的雏形。唐代以前,盛行的是把姜、葱、枣、橘皮、薄荷等一并与茶共煮的煮茶法,陆羽并不认可这一茶俗,而是提倡清饮。在《茶经》中,陆羽提出了与之前相区别的煎茶法,并结合前人经验,提出与之配套的品水、煮水之法和辨器之法,满足茶人对“珍鲜馥烈”的追求,逐渐将饮茶上升到美学的高度,形成了一种带有表演性的技艺。
这是饮茶史上的一次飞跃,是茶由粗放煮饮向精烹细品方向转变的标志。从此,人间开始盛行学习茶道,人们纷纷赞美道:“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此后的茶道演变,无论是宋代士大夫的点茶、斗茶,寺院茶仪的禅修,明清文人的雅集,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都因陆羽的启示,而开创自成体系的饮茶维度。
陆羽在《茶经》中提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茶经》把饮茶与人品联系起来,主张精细谨慎,俭约育德。如果行为粗鲁,“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饮茶如此,做人同样如此。陆羽十分讲究“天育万物,皆有至妙”的烹茶、饮茶艺术。
茶汤之美、茶味之真、茶色之清、茶器之精和精行俭德、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和守正的思想,是中国茶道的真谛,也是陆羽《茶经》的精髓所在。
时至今日,依然有无数茶人、爱茶人在品读《茶经》。中国茶叶博物馆原馆长王建荣认为,虽然陆羽的时代已经与我们相距甚远,但其建立的茶道规范和倡导的茶人精神,始终在影响着后来者。
《茶经》面世后,历朝历代出现了60多个不同的版本。而且《茶经》在世界范围传播很广,世界各地都有不同语种的版本,它推动了世界各地的饮茶之风,促进了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元 赵原《陆羽烹茶图 》。
岂止于茶
陆羽,成名于茶,又岂止于茶?
作为大唐文坛奇才,陆羽不仅治学严谨,而且学识阔达,著书颇丰,却被《茶经》一书尽为掩盖。
宋人欧阳修《集古录·跋》这样评价陆羽:“岂止《茶经》而已哉,然其他书皆不传”,《广信府志》也说“然世传有《茶经》,他书皆不传,盖为《茶经》所掩也”。
事实上,陆羽的确被“茶圣”这一名号所累,就《陆文学自传》中涉及的书目而言,再加上《全唐文》《新唐书》等佐证,陆羽尤其擅长地方志、人物志和游记等,如《吴兴志》《吴兴图经》《顾诸山记》《武林山记》《虎丘山记》《游惠山寺记》《天竺灵隐二寺记》等,《湖州刺史记》《南北人物志》《江表四姓谱》《道标传》《僧怀素传》《唐五僧传》等,其他著书有《教坊录》《谑谈》《占梦》等。
广博的才学使得他声望很高,朝廷多次征辟他到京城为官,他都婉言拒绝了:“诏拜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职。”
《全唐诗》收录了他的一首诗:“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全诗妙在无一“茶”字,却让陆羽洒脱的茶人形象和生平经历呼之欲出。
《茶经》中载:“茶水宁静却可致远,茶香淡泊亦能明志。”这是陆羽心中的茶道,亦是他人生的终极追求。他将自己的一生与茶融为一体,如此便有了茶的淡泊超然之道。
一生为茶,一生如茶。纵观陆羽的一生,从一个弃儿到一代茶圣,他不仅开创了中国的茶道,而且在尝尽了人间孤苦,塑就了人生辉煌之后,依旧淡泊如水。正是这份淡然,映出了生命的神圣与崇高,使“茶圣”的人格有了天地的辽阔与旷达。
文 | 吴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