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闹海,累及“蛟龙”。
回望2025年中国电影新春档,《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当之无愧的大赢家。除了笑点反转、特效拉满,内容深度温度更值称道。其延续了《哪吒1》“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屈精神,告诉更多处于困惑期的人们,人生总会有答案,只需我们用心去寻找。特别是最后诀别时刻,殷夫人无条件接纳哪吒,用爱重塑魔童,引发新一代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共鸣反思。
有风光者就有失落者。比如电影《长津湖》主控方,博纳影业同期推出的《红海行动》续作《蛟龙行动》就实在差强人意些,截止2月10日晚18时,《蛟龙行动》累计票房为3.55亿。《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83.66亿元,进入全球票房榜前30,成为首部进入全球票房榜前30亚洲电影。第二至五名分别为《唐探1900》《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熊出没·重启未来》,票房为28.38亿、11.10亿元、6.50亿、6.26亿元。《蛟龙行动》处于垫底位置。较2018年票房冠军《红海行动》堪称拉胯。
或受票房遇冷影响,2月5日,A股节后交易首日博纳影业一字跌停。2月6日再度大幅下跌,盘中最大跌超8%,收盘报收5.08元下跌5.22%。截止2月10日股价5.34元,市值73.40亿元。
大制作+大IP却票房惨淡
于冬为“蛟龙”鸣不平
不满情绪是有逻辑的。
遥望《红海行动》,作为2018年春节档冠军狂揽超36亿元票房。头顶续集光环,《蛟龙行动》自然被寄厚望。据经济观察报消息,其总投资高达10亿元,是“前任”《红海行动》的5倍。
大制作+大IP,想来影片不火都难。在《蛟龙行动》首映礼上,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于冬曾豪言,“未来5年内,都不会有这么大制作的电影,包括今天的好莱坞也没有这样的一个制作成本去做这样一部超级大片。”如果首日票房超过17亿元,春节档就稳了。
从博纳影业披露信息看,为了拍摄《蛟龙行动》,片方1:1打造了120米长的“龙鲸号”潜艇,仅这一拍摄模型,就耗资高达8000万元。
然而,市场反馈浇了一盆冷水。按2月10日晚18时3.55总票房计算,按照制片方约40%的分账标准,目前博纳影业在内的投资方仅能收回约1.28亿元投资。业内预计,如无大的市场变动,其最终票房较难破5亿元。这也意味着博纳影业与一众投资方或将面临约8亿元损失。
巨额投入票房却平平,于冬自然意难平于2月1日在朋友圈发文控诉《蛟龙行动》在豆瓣被恶意打一星,遭遇有组织“黑水”。表示将与黑粉斗争到底,声明《蛟龙行动》绝不撤档。同时在不同场合发声,呼吁院线能给影片更多排片,以为票房争取更多可能。
贺岁片撤档,在电影圈内不是新鲜事。如2024年春节档,便有《红毯先生》、《我们一起摇太阳》等因票房压力选择撤档。只是即便重新上映也难获改观。以《红毯先生》为例,2024年春节档期上映8天的累计票房8221万,而重新上映6天票房仅806万元。再如2023年春节档撤档的《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上映一天便撤档,重新上映首日票房只有820万元。
由此来看,于冬坚定不撤档的做法,除了传递出品方信心、底气,也或有不得不为的考量。既然最终投资亏损是大概率事件,那么亏多亏少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毕竟这关乎脸面及内外信心。
三年累亏超12亿元
审美疲劳与转型之困
古语有云:见皮相,更见骨相。
同样,好电影自己会说话。《蛟龙行动》票房滑铁卢,除了《哪吒2》爆品吸虹,更多还需从自身角度寻找失利原因。
首先要承认的是,博纳影业擅长打造大片,有爆品高光时刻,比如“山河海三部曲”《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还拥有“中国骄傲三部曲”、“中国胜利三部曲”,其中《长津湖》便是“胜利三部曲”典型代表。2021年上映以57.75亿元票房成为《哪吒2》之前的票房冠军。
受此大卖影响,2021年博纳营收达31.24亿元,同比增长94%;净利3.56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长津湖》贡献10.14亿元,占比69.77%。该片毛利达9.18亿元。
整体盘点来看,依靠三个系列,博纳影业取得约225.65亿元的总票房成绩,着实吃到了主旋律电影的消费红利。只是在这条路上不断加码,也让单一发展路线的弊端逐渐显现。
行业分析师孙业文表示,相比普通商业大片,主旋律电影的剧情设计、人物塑造容易让观众感到“从头到尾,一切尽在不言中”。缺乏意想不到的剧情反转,无法引发观众太多讨论、进而影响流量。以《哪吒2》为例,预售过程并不出众,毕竟哪咤闹海的故事耳熟能详,但正因这种低预期与电影实际剧情设定形成鲜明反差,让其一上映便在抖音等社交平台讨论热度高涨。这给《蛟龙行动》及后续相似题材影片留下一个考题,即如何在限定剧情、人物设定下,用特色创新引发观众共鸣、防止审美疲劳。
不算多苛求,《长津湖》之后,博纳影视2022年—2023年相继推出了《爆裂点》《刀尖》《无名》《传说》《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等多元影片,但票房多表现平平。多题材布局转型遇阻,也导致业绩渐显颓态。
2025年1月22日,博纳影业披露2024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归母净利亏损6.37亿元至8.81亿元,上年同期亏损5.53亿元,同比扩大15.2%~59.3%。扣非净利亏损7.48亿元至9.89亿元,上年同期亏损7.43亿元,同比扩大0.7%~33.1%。
拉长周期看,自2022年8月回归A股以来,博纳影业一直深陷亏损泥沼。2022年-2023年,净利分别为-0.76亿元、-5.53亿元。叠加上述预亏,三年预计总亏损超12亿元。公司股价也从上市以来15.23元高点一路下跌至2月10日收盘的5.34元,累计跌幅超60%。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公司账面虽然拥有货币资金17.16亿元,但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3.42亿元,2023年同期为8.81亿元,同比下降61.2%。截至9月30日,总负债87.21亿元,资产负债率60.0%。其中,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合计20.14亿元,约占流动负债47.9%。
2025年1月24日,博纳影业公告称,控股子公司浙江博纳拟向上海亭东借款不超4000万元用于业务发展需要。此番借款后,博纳向关联方上海亭东借款累计金额达7000万元。因实控人于冬在上海亭东担任董事,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
背负上述压力背景下,此番《蛟龙行动》票房意外“塌房”自然不是好消息,将带来多少资金链压力值得审视。
未来能否恢复经营性造血能力、摆脱亏损泥潭?主要还看储备项目的“爆款”潜力。
据博纳影业披露,目前谍战/年代电影《克什米尔公主号》、大型史诗电影《四渡》被视为重要的储备大片,两部主旋律题材影片分别于2024年12月和2025年1月开机。能否一扫《蛟龙行动》低迷阴云,除了看市场环境,还需自身从剧情、演员等方面多下功夫。
股东减持、高管变阵
2025年不缺看点
必须要加把劲儿了。连续三年业绩亏损,资本耐心也在被消磨。
2025年1月22日,博纳影业发布了关于持股5%以上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权益变动触及1%的公告。称近日收到持股5%以上的股东西藏和合及天津桥斌的《关于股份变动的告知函》,西藏和合于2024年12月13日至2025年1月21日期间累计减持股份992.42万股,达到总股本的0.7266%。减持后,西藏和合及天津桥斌持有股比降至6.9742%。
往期看,两者曾是坚定铁粉,早在博纳回A前就入股增持陪跑。
招股书显示,2016年12月22日,博纳有限股东会作出决议,同意增加公司注册资本2,863.58万元。其中824.71万元由西藏和合认购。仅五天后股东大会又作出决议,同意公司现有股东向若干主体转让公司股权。其中,影视基地将其持有的公司注册资本745.08万元,作价41,664.62万元转让给西藏和合。截至当年末,西藏和合持股比升至9.14%,位列公司第二大单一股东。
2017年3月,博纳影业再次启动股本增发,天津桥斌认购1,099.62万新增股份。西藏和合与天津桥斌的普通合伙人及执行事务合伙人均为拉萨水杉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西藏和合与天津桥斌合计持有发行人9.57%股份。
直到2024年11月,博纳影业披露减持计划,西藏和合计划减持不超3755.49万股,天津桥斌计划减持不超过300万股。两者合计减持公司不超过约4055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2.97%。
一同公布减持计划的还有中信证券,中信证券投资及其一致行动人计划减持不超约1375万股股份,占总股本1.0063%。
除了大股东减持,博纳影业高管离职也吸眼球。仅2024年12月公司就发布了三份变动公告:
高愈湘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非执行董事及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委员职务,辞职后不再担任公司及子公司任何职务。何英因工作调整,申请辞去董秘职务,仍继续担任财务总监。陈庆奕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副总裁职务,辞任后将不在担任其他任何职务。
当然,流水不腐、新人新气象,有变化就有希望。高管团队变阵也给外界带来新期许。能否讲出更多成长新故事、公司业绩如何重回增势,2025年博纳、于冬注定不缺看点。
押宝新红利风口
等待浴火重生
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力度渗透到各行各业。这是所有电影人的挑战、更是机遇。
于冬认为,AI技术不是未来,未来已来。AI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影在上映前都可进行修改,包括场景、人物等,这极大提高了制作效率和质量。同时,AI技术也使广告片、动画片的制作周期大幅缩短,为行业带来更多可能性。
欣喜的是,博纳意识力与行动力同频,新技术应用方面正通过与头部公司合作,加速产品落地与传播。如《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就是公司首次尝试制作AIGC纯生成式的科幻微短剧。第一季获得NYIFA纽约国际电影节关注,成为全国首部以AIGC技术为核心的连续性叙事科幻短剧集,引发超1.6亿次的全网传播。其中,字节豆包大模型,为该科幻短剧提供了AI剧本创作、概念及分镜设计、镜头画面生成等十余种技术。
这是一个科技点石成金的力作,背后也体现了内容研发及制作的强大能力。厚重行业沉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依然是博纳影业咸鱼翻身的一大抓手。可以预见,随着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内容供给模式,大电影、长剧集、短剧集和AI生成内容等领域的协同推进,博纳影业也将迎来转型的关键契机。
每一个伟大企业,都是冬天的孩子。同样,经历了《蛟龙行动》票房惨淡,年度再亏,对博纳影业也非完全坏事。能否浴火重生,关键在于不迁怒无贰过,保持前进韧性。在痛定思痛中查漏补缺、以抓住AI红利、短剧风口,摆脱亏损泥潭。
绝地反击应有时,既然避无可避,不如甘之若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