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关于走访石城村后写出的第二篇文章,最初拟定的题目是“石城是一个千年古镇”。石城的历史非常悠久,作为一个平顺人很自豪,称他一个“千年古镇”,是我心中的夙愿。

按史书所记载,石城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所建屯粮之所,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称个“千年”,都有些委屈它了。

长治地区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潞州志》中记载:“石勒城,在县(黎城)东八十里,周围四里一百六十步,后赵石勒筑以贮粮。”清康熙《平顺县志》载:“石城里,在县(平顺)北八十里,周围具石山,昔传赵石勒筑城贮粮,遗址尚存。”


石城所处之地,恰为晋冀豫三省交界的咽喉要塞,扼守着进入中原的关键地段,石勒在此修筑城堡屯粮驻防,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为后世留下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开篇。岁月悠悠,诸多古籍诗篇为石城的往昔增添了一抹绚丽色彩。清康熙《平顺县志》收录宋人孙渤《题石勒城》一诗:

嶻嵂山峡间,有地窄如掌。虽得百二谋,硗确非沃壤。胡雏姿相异,图虑似不广。如何蚁封微,欲作南面享。孤城出云层,遗址尚十丈。我来一把酒,慷慨追昔往。崛起一奇才,晋室方肮脏。敢与南阳公,逐鹿中原上。

诗人于诗中感慨万千,遥想当年石勒在此地的雄图霸业,令后人读来仿若身临其境。孙渤于宋崇宁年间(1102 - 1106)知黎城,彼时石城镇隶属黎城,这首诗也成为了石城历史的生动见证。

石城处在晋豫古道的必经之处,民国《平顺县志》载:“东北自骡子断及迤北之马塔口入境,西行经王家庄、东庄、窦口、石城、阳高,沿漳河而上至安乐,分达黎城、潞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官府在石城设立巡检,直到道光十二年(1832)裁撤,历经六十八年,九任巡检司。


石城镇豆峪村豆王庙内存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石碑有关于石城里巡检司记载:“特授潞城县石城里巡检司加三级随带军功加一级侯升布经历粤西博白县朱宗韶美善氏撰,施钱壹千文。”广西博白县人朱宗韶是第八任石城巡检司。

古道是兵道,也是商道。石城的商业发展受古道影响至少在千年之前就形成了气候。石城村龙门寺内存五代后唐长兴元年(930)造像碑记载“前兵马使治潞军,使起置石城税官勾当”;北耽车乡实会村大云院内存北宋乾德四年(966)石碑,可见“石城税务王嗣”字样。

石城村的商业活动在五代时已经非常兴盛,至少于公元930年官府就在石城设立“税官”。五代以及北宋时期的县镇“税官”,既负责收集地方税收,又负责管理地方财政,还负责发放地方官方的财政支出。可见至少在1000年前,石城已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小镇。


晚清以及民国时期,石城村的商业发展更加兴盛,出现了许多商号。石城镇遮峪村存清光绪五年(1879)《重修路碑》有石城村商号捐款记录:“协中当施钱五百文、崇德永施钱二百文、福寿德施钱三百文、太吉店施钱二百文”;阳高乡阳高村存清光绪七年(1881)《重修关帝庙碑》有石城村商号捐款记录:“石城协中当钱二百文、福泰和钱二百文”。

石城历史悠久,商业发达,该如何给它一个合适的称呼呢?

石城名中带城,按石勒当年建设时“周围四里一百六十步”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米”大约周长仅是2112米,最大面积也不过0.27平方公里,即便现在石城主村人口居住面积也不比这大多少,如要称“古城”,可能真有点不够格。

要称古村,石城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又不是一个普通传统村落可以比拟的,有点屈。石城设立时间早,地处交通要道,商业兴盛,长期以来是平顺县漳河沿岸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怎称不起一个古镇?


写下“古镇”的题目后,想了想,严谨起见,还是查一查“古镇”的定义吧。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古镇,一般是指拥有着百年以上的历史,至现代仍保存完好的较大规模古代居住性建筑的商业集镇。 其是一种介于古城和古村落之间的聚落形态,大多由商业发展而来;而古城是一地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规模最大,并常常有城墙包围;古村落规模最小,为农业人口居住。 曾经在古代著名、但如今大规模古代居住建筑群已经消失的集镇不称之为古镇,如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汉口镇等,这一类集镇称作“名镇”。曾为古代一地的县治,但随着县治迁移或县份撤销,已衰落成为乡镇的地方有时也被称为古镇,如安居古镇(安居古城)。

按百科说法,石城称“古镇”也真有点难,因为在整个石城村已经很难找到成片的明清以及民国时期老建筑了。大规模的古代民居已不复存在,不称之为古镇。村里老房子所剩无几,确实不符合“古镇”的标准。一声叹息,只能是把已经写好的题目撤换。

不过,我还是想再为石城争取一下。石城村尽管古民居所存不多,但是古代寺庙建筑却是还保留不少,并且有的还是精品,甚至说精品里的精品。


石城村龙门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齐天保元年,在五代、北宋、金、元、明、清几代都有重修。龙门寺的建筑风格非常独特,坐北朝南,六朝建筑齐聚一堂,简直是一座古建筑博物馆。特别是西配殿,它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座五代悬山顶建筑。建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殿内无柱。梁枋简洁规整,柱头斗栱为简单的斗口跳形制,栌斗上有替木,唐风犹存。

其余还有位于村中间的奶奶庙,建于高 1.3 米石质台基之上,坐南朝北,现存正殿和东配殿,正殿面宽三间,东配殿面宽一间,均为清代遗构;位于村西南观音堂正殿,面宽一间,建于高 0.8米石质台基之上,建筑为清代遗构;位于村西的关帝庙建于高0.4米台基之上,面宽三间,坐西朝东,建筑为清代遗构。

在石城镇政府大门口有一座文昌庙,建于高1米台基之上,面宽三间,坐东朝西,建筑为清代遗构。特别的是庙背后生长着一棵大柏树,高大挺拔,已经有760岁的树龄,仍旧长势旺盛。


石城村西还有一座特殊的龙王庙,一进院落布局,坐北朝南,正殿、献殿,东西配殿、厢房等均保存完好,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原龙王庙山门在正南,上面是倒座戏台,现已不存。看庙的老奶奶七十几岁,说小时候还在龙王庙戏台上看过戏。

龙王庙有什么特殊之处呢?石城村的龙王庙供奉的就是本村土生土长的真人龙王——金华龙王。

相传明嘉靖年间的一年夏天,漳河沿岸地区遭遇奇旱,庄稼濒临枯死,百姓苦不堪言。石城村的农民连金华在骄阳下锄地,目睹旱情惨状,发下毒誓:只要老天爷能下雨,自己死了也行。不久后大雨降临,解了十里八乡的旱情,但连金华却真的去世了。百姓们认为他为大家求来了雨水,便将他奉为神灵,称其为 “金华龙王”,并修建了金华龙王庙来供奉他。

然后金华龙王故事还有很长,说连金华当上龙王后受到天上神仙排挤和本村百姓误解,最终失误犯了天条,被贬回石城村继续修行。金华龙王没有了兴云布雨的功力,就在龙王庙里行医问疾,继续为老百姓服务。上世纪五十年代,石城镇成立石城医院进驻龙王庙,一住就是二三十年才迁出,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


石城,有历史,有遗存,有资料,有故事,但因为商业发展快了一点,老民居的迭代更新也快了一点,被挡在了“古镇”标准之外,但是要称“名镇”,毕竟是一个山区小镇,还是没有如此大的自信。

可喜的是,在石城村西发现了大约有10间疑似晚清或民国时期的一排二层砖砌楼房,尽管被隐在新式建筑之后,但是他那种雍容华贵之气,根本就掩藏不住。

石城,就像一颗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古韵遗珠,虽因商业发展致使老民居难寻,与传统意义上的 “千年古镇” 之名擦肩而过,但它所蕴含的历史、遗存、资料与故事,却如同一座永不枯竭的宝藏,等待着更多人去挖掘、品味,让这份独特的古韵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芒。

感谢阅读,期待您继续关注石城村第三篇——依山傍水好石城。


小编微信:jdn0355,欢迎添加,探讨晋东南地区有关问题,或添加关注本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