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达·莫里逊(Hedda Hammer Morrison,1908-1991),生于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父亲是个出版商。莫里逊的家里后来曾经送她到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的医学院去攻读,但她不久就说服家人,改到慕尼黑最早开办的一家摄影学校学习,从此开始了摄影师的生涯。
赫达二十四岁那年(一九三三年)偶然在一份摄影杂志的广告上发现,中国北京的一家德国人开设的哈同照相馆正在征召一名会讲英、法、德语的女摄影师。她认为这个职位非己莫属:她会这三种语言,她的施瓦布地区的出身——当地人在德国以刻苦耐劳著称,而且她还是个女性——老板的盘算是可以少付些薪水。结果不出她的所料,北京的照相馆果然相中了她。
那个时代的中国,对于一个德国年轻的单身女性来说,实在是个遥不可及的地方。但她还是只身离开德国前来中国。
赫达其后十三年里在北京度过的岁月,就是带着相机,骑着一辆自行车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名胜古迹,拍摄下如今大多已经荡然无存的旧日景物,留给后人嗟叹其珍贵价值的照片。
在北京期间,赫达与与阿拉斯泰·莫里逊相识并结婚。阿拉斯泰在中国出生,他的父亲是有名的英国记者乔治·厄内斯特·莫里逊。
她在最后的二十多年里一直住在澳大利亚。1991年,赫达·莫里逊逝世以后的第二年,其夫根据她的遗嘱,将用作展览的照片和许多珍贵的南亚青铜器、藏书等捐赠给澳大利亚博物馆(powerhouse museum)。而将1933年至1946年共十三年里她在中国所摄的一万多张底片、六千多幅照片,以及二十九本影集全部赠与哈佛大学的哈佛—燕京图书馆。
今天分享赫达在河北正定古城拍摄的一组照片,时间大概为1934年。
正定隆兴寺大悲阁。
正定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古称常山、真定,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赵云故里。
正定曾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现存文物古迹众多,号称“八朝古建、千年古韵”。
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隆兴寺、开元寺、广惠寺华塔、临济寺澄灵塔、天宁寺凌霄塔、县文庙大成殿、府文庙、风动碑、正定古城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西洋村仰韶文化遗址、小客龙山文化遗址、华北大学旧址、崇因寺藏经楼、梁氏宗祠、王氏家族墓地。还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为国内县级城市所罕见。
正定隆兴寺大铜菩萨。
隆兴寺大悲阁在1920年代坍塌后,隆兴寺方丈纯三和尚在宋代石质须弥座上建起一细长建筑保护大铜佛免受风吹雨淋。
正定隆兴寺菩萨铜像。
现在隆兴寺大悲阁已重建,重新恢复了千手观音的形象,和这一尊形象有明显差别。
正定天宁寺塔。正定天宁寺始建唐代宗时代,寺内原有建筑荡然无存,仅存此塔。
天宁寺塔高四十米,九层,一至三层为砖结构,四层为砖木的混合结构,五层以上为木结构,所以当地人又称之为凌霄塔,也称木塔。
天宁寺石狮。
天宁寺石狮。表情特异,这一尊石狮现在仍在天宁寺内,有心者参观时可以找一找。
天宁寺石狮。
原图标注为天宁寺塔。但从浮雕中可以看到骑象文殊菩萨和众多菩萨罗汉。上方是楼阁、山川,飞天。这是隆兴寺大悲阁内宋代塑壁普贤菩萨及其部众,现已毁弃无存。
浮雕菩萨罗汉像。
某处卷轴状雕刻残件,原图标注天宁寺,应该也是隆兴寺的。
原图标注天宁寺。但细看一下,这尊弥勒佛后应该是隆兴寺的转轮藏,这是隆兴寺转轮阁内部照片。
隆兴寺轮轮藏阁内弥勒佛头像特写。可以看到靠墙还有一排罗汉塑像。弥勒佛像和罗汉像现均无存。
此处标注天宁寺,怀疑也是隆兴寺中旧物,亭式刻铭金属香炉 。
亭式刻铭金属香炉雕饰细部。
广惠寺华塔。
广惠寺,志书称始建于唐贞元(785-805)年间,历代均有修葺。华惠寺华塔 ,在明万历十二年(1584)《重修华塔记》记载称:“是塔创于赵,修于唐,既毁于金之皇统,复修于金之大定也”。
造型独特的华塔。此塔本是一座楼阁式塔,唐贞元年间初建,北宋太平兴国四年之前重修,后在金皇统年间毁坏,残留一、二层及塔心柱,金大定年间又在残塔基础上改葺,就此形成有金代风格的花塔造型。
临济寺澄灵塔。临济寺澄灵塔建于金,砖仿木结构密檐式塔,九层,高30米。
临济寺的一尊小型木雕像。
临济寺碑亭。
正定临济寺位于河北正定老城内,是禅宗临济宗祖庭,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 年)。唐大中八年(854 年)义玄在此创立临济宗。
临济寺香炉上的雕刻。
临济寺一块佛像经文拓印模板。
临济寺佛像。
正定开元寺。
正定开元寺始建于东魏,原名净观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奉敕改以开元为额,宋、明、清均有重修。须弥塔,古称雁塔,俗称砖塔,高42.5米,是一座砖石结构的九级密檐式方塔,形制是唐塔风格,实际建造年代是明嘉靖四十一年,是正定四塔中最年轻的一座。
正定开元寺塔底层四角浮雕力士。
开元寺内某处建筑的内部景象,包括屏风画、时钟、木制家具、灯笼以及格子状的隔断和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