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云辉
年近古稀的唐朝开国元勋刘弘基临终前留下遗嘱:“给诸子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顷。”亲友劝他为子孙计,多留遗产。刘弘基断然拒绝:“儿子们日后如果有出息,也就不需要我留多少财产;如果没本事,这些遗产也足以免除饥寒交迫之苦!多留无益!”
刘弘基将剩余家产分发施舍给亲友乡邻后,溘然长逝,“年六十九。”唐高宗“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让其享受陪葬唐太宗的殊荣,“谥曰襄。”
刘弘基曾有一次入狱、两次被俘的黑历史,为何还深受李渊父子信任,得以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十一位?
(一)投奔李渊
隋末,刘弘基奉命跟随隋炀帝征伐辽东期间,因家境贫寒难以凑齐物资,未能及时随大军出征。在与几个伙伴追赶队伍期间,他深谋远虑,考虑到即便追到队伍也会因失期当斩,于是思考钻法律漏洞以自救。想到“私自屠宰耕牛犯法但罪不至死”,他灵光一现,指挥伙伴们伺机盗窃农户耕牛,故意屠宰后大张旗鼓贩卖,果然如愿以偿被逮捕入狱。他吃了一年牢饭后,被家人凑钱赎出县狱。因前途渺茫,索性在附近干些没成本的买卖,“盗马以供衣食。”
刘弘基在机缘巧合下,结识太原留守李渊。他凭过人眼光,认定李渊是志向高远之人,于是死心塌地投入门下。在与李渊诸子相处过程中,他敏锐发现李世民“有非常之度”,于是倾心结交。李世民与他志趣相投,一见如故,视为腹心,成为“出则连骑,入同卧起”的亲密战友。
(二)南征北战
马邑(今山西朔州)校尉刘武周率众杀害太守王仁恭后,“自称天子,引突厥之众,将侵太原。”李渊趁机以讨伐刘武周为名,令李世民与刘弘基等心腹公开招兵买马。刘弘基等人不负厚望,半月内便招募到一万精兵。李渊大喜,任命刘弘基等人训练并统率新军。
太原副留守王威与高君雅眼见李渊实力急速扩充,为防其尾大不掉,密谋于晋祠求雨时诛杀李渊。李世民探知阴谋,飞报李渊建议先下手为强。李渊在“与威、君雅同坐视事”前,暗中安排刘弘基等人埋伏重兵,伺机而动。刘弘基看到动手信号后,率部杀出活捉王威与高雅君等人。李渊将二人斩首示众,“遂起义兵”,自太原发兵三万,“率兵西图关中。”
刘弘基隶属李世民帐下,先“从攻下西河”,又在贾胡堡“与隋将宋老生战,破之,进攻霍邑。”宋老生“率众阵于城外,弘基从太宗击之。”宋老生被击败,狼狈地“弃马投堑。”刘弘基穷追不舍,跳下马杀死宋老生并“斩其首。”其后,他率一千精兵从河东渡河“进下冯翊”,继而“西略地扶风。” 他随李世民从渭北打到京畿,队伍日益壮大,“所至皆下。”
刘弘基率六万余精兵“南渡渭水,屯于长安故城,威声大振。”他耀武扬威搦战,击败守军将领并“擒甲士千余人、马数百匹。”当时,“诸军尚未至,弘基最先胜。”李渊接到刘弘基“一战而捷”喜讯,“大悦,赐马二十匹。”刘弘基再接再厉,在攻破京师战役中奋勇当先,“功为第一。”
李渊建唐称帝后,刘弘基凭战功升任右骁卫大将军,兼任行军左一总管,成为唐朝开国元勋。
(三)两陷敌营
唐建仅三月,百废待兴。西秦霸王薛举进犯泾州,刘弘基随元帅李世民率部征讨。李世民突发疾病,无奈将指挥权交与副手刘文静和参谋长殷峤,反复告诫二人坚守营垒,以逸待劳,待自己病愈后再与敌接战。刘文静却将其嘱咐抛到脑后,采纳殷峤的短视建议,盲目“出军争利”,与薛举“接战于浅水原。”
两军交战,唐军八名总管所部大败,“唯弘基一军尽力苦斗。”刘弘基在弹尽粮绝后,被薛举俘获。他严词拒绝薛举威逼利诱,表现出高尚气节。唐高祖“嘉其临难不屈,赐其家粟帛甚厚。”半年后,西秦灭亡,刘弘基才得以安然回归,“复其官爵。”
刘武周部将宋金刚攻陷太原,刘弘基奉命镇守晋州。宋金刚携余威大败唐军,大举围困晋州。刘弘基孤掌难鸣“不能守”,再次兵败被俘。他在战俘营中隐姓埋名,瞅准机会安然逃回长安,受到唐高祖亲切慰问。为报一箭之仇,他随李世民征讨宋金刚,“率兵二千自隰州趋西河,断贼归路”,顶住敌军潮水般攻击,并趁宋金刚部败退时,亲率精锐骑兵“追击大破之。”
其后,刘弘基跟随李世民平定刘黑闼,马不停蹄率步骑一万出镇豳州,“自豳北东拒子午岭,西抵临泾”,建立防线抵御突厥入侵,从此长期战斗在北部边境线上。
(四)积劳病逝
唐太宗即位后,刘弘基被“顾待益隆。”义安王李孝常等密谋叛乱被处死后,刘弘基虽未参与谋反,但因被查出曾与李孝常等往来密切,受到“除名为民”的严重处分。唐太宗坚信其忠诚,年余后重新启用刘弘基“为易州刺史,复封爵。”
唐太宗征伐辽东时,刘弘基被任命为前军大总管,率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他老当益壮,跟随唐太宗在驻跸山大败敌军,因“力战有功”,受“太宗屡加劳勉。”
唐太宗驾崩后,刘弘基因悲伤过度且积劳成疾病逝。
纵观刘弘基戎马倥偬的一生,盗宰耕牛入狱证明其足智多谋,两次被俘威武不屈足证其对唐廷忠贞不二。因此,他虽有入狱与被俘的黑历史,但始终无愧于李氏王朝。他最终被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便是唐廷对其最大的肯定及褒扬。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且于同月入职杏坛,2022年10月退休。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百万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