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小卡片关注一下,记得星标!
我是槽三刀,一个喜欢吐槽的布衣青年!
有钱没钱一目了然,家访不应该掺杂功利性因素。
近日,家长拒绝老师家访的新闻,引发了网友的激烈讨论。
据报道,多位班主任称,一些家长和学生以各种理由不让老师进门,更有不少人认为入户家访已是“过去式教育”。
一位单亲妈妈朱女士表示,自己三代同堂,居住空间狭小,且单亲带娃的情况不想被老师知晓,担心老师对家庭状况的主观印象会影响教育公平。
另外,家长顾先生提到,家庭是私人空间,为接待家访,有些家庭要特意准备,情况复杂的家庭更不愿暴露真实状况。
浙江曾有家长发起“是否喜欢教师入户家访”的调查,6200多位网友参与,其中5300多位表示“不喜欢”,占比高达85.5%。
由此可见,家长拒绝家访的主要原因是对个人隐私的重视。
三刀认为,老师入户家访这一传统教育方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部分家长拒绝老师入户家访的现象,折射出的是家长、学校和教育理念之间复杂的矛盾与碰撞。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拒绝家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随着人们对隐私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家被视为最私密的空间,家长们不愿让老师深入其中,窥探家庭的方方面面。
另外,通讯技术的进步使得电话、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成为家校沟通的主要方式,家长们觉得这些方式足以满足沟通需求,家访变得可有可无。
还有部分家长担心家访会导致孩子被区别对待。
家访让老师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一目了然,家长们害怕老师会因此对孩子产生偏见,影响孩子的教育公平。
一位家长无奈地表示:“我家孩子的老师家访后,跟班上孩子说谁家爸爸是跑滴滴的,谁家爸爸失业了,这让孩子心里很不舒服。”
除此之外,家长们还考虑到了家访给双方带来的时间和精力负担。
家长们工作繁忙,下班后还要应对家务、辅导孩子作业等,实在没有多余的精力接待老师家访。
同时,他们也担心家访会占用老师的休息时间,给老师带来不便。
站在学校的立场,家访被视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延伸,是了解学生家庭环境、倾听家长心声的最佳方式。
通过家访,老师能实地查看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实现家校融合教育。
然而,学校在推行家访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困境。
一方面,家长的拒绝让老师的家访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学校的教育意图无法有效传达;另一方面,家访任务通常是上级教育部门下达的硬性要求,学校不得不督促老师完成,这使得家访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形式主义。
有的老师为了完成任务,匆匆家访,拍照上传,家访内容流于表面,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不可否认,在过去通讯不便的年代,家访发挥了重要作用,老师通过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依据。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和方式也应与时俱进。
教育更应注重多元化、个性化的沟通方式,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家校之间及时、有效的沟通。
同时,教育的公平性和纯粹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原则,不能因为家访而破坏这一原则,让教育掺杂过多的功利性因素。
那么,面对这一家访困境,我们该何去何从?
其实,解决之道并非是完全摒弃家访,学校和老师应尊重家长的意愿,在家访前充分征求家长意见,对于不愿意接受入户家访的家长,可采用电话、微信、视频等方式进行沟通,或者选择学校、咖啡馆、茶室等公共场所进行面谈。
家访的内容也应更加注重教育性和针对性,避免过度关注家庭经济状况等无关因素。
老师应将重点放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心理状态以及家庭教育方式上,与家长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只有家长、学校和教育部门共同努力,转变观念,创新方式,才能让家访这一传统教育方式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真正实现家校共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请【点赞】,点【在看】,把文章【转发】给您身边的人,谢谢!
点击上方小卡片关注一下,记得星标!
谨防失联,可关注下面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