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学期即将开学,教育领域再出新规。

近日,教育部印发修订版《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一步细化跨省转学、省内转学等学籍变动的条件,规定凡在依法依规设立学校就读的学生均须建立学籍,提出严肃、及时处理检查中发现的“人籍分离”“空挂学籍”等问题……一系列部署,意在规范,指向公平。

学籍有如学生的身份证,而近年来出现的冒名顶替、“高考移民”、掐尖招生、强迫中高考分流等现象,都说明——学籍管理一旦失守,必然损害公共利益、动摇教育大局。学籍该如何“管死”,以杜绝各种乱象;又该如何“管活”,方便学生正常流动和学籍变迁?

01

为何当下要修订《办法》,强化学籍管理?

事实上,《办法》于2013年印发,彼时便提出了中小学生学籍管理“一人一籍、籍随人走”。但长期以来,学籍管理链路长、层级多、信息化程度不足,滋生出大量可以“暗箱操作”的灰色地带,乱象频出。

比如,学籍异动。

有民办高中披着“自主招生”之皮,却行着“挂靠学籍”之实,在向中考落榜学生收受高额费用后,将其学籍先挂靠到中职,再对口招收进学校,一来一回完成“学籍洗白”;去年9月,央视《财经调查》栏目在河南郑州、湖北武汉等地,也都发现了提供“学籍挂靠”业务的中介公司,学生想要办理,就要提供用来进行“上下打点”的高额“关系费”,交钱后只需定时出席或办理病假,就不用怕监管;而有的学校为了做成“学籍挂靠”的生意,还主动提出帮助家长骗取国家助学补助。

又如,人籍分离。

一些地方想控制“高考移民”,在核对学籍外,也要求了转学时间和户籍归属,一些家庭因此提前落户迁入学籍,但实际上学生仍留在旧址读书,“高考移民”没消失,只是提前变成了“中考移民”;有学校宣传“预科班”,承诺学生跟读考学,实际上学生的学籍根本无法入校,跟读到头也无法体现教育经历,只能当社会考生;还有学校专门为社会人士完成学历、学籍造假,因此产生一些不在校的“影子学生”、不开课的“幻影班级”。

此外,近些年还有地方的学校与外地名校“联姻”,擦着制度的边“代培”学生,一边吸收外地优质生源参加本地高考,一边向名校输送本校生源,两所学校各取所需,两边的学生各有所得,但教育公平却遭到破坏。

再如,管理混乱。

如果说前述乱象中,还能精准定位教育“掮客”与无良主体,那么一些地方长久形成的学籍交易黑产与监管的“灯下黑”,则更值得警惕。就在去年10月,多名广西科技职业学院的学生,在“入校就读”后发现自己没有学籍,被校方劝说自行退学。荒谬的是,国家平台查不到他们的学籍,但当地招生考试院官网上却能够查询到他们的录取信息。

而此次《办法》修订,便蕴含着鲜明的问题导向。如,实打实为学籍管理建立制度,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为学籍管理提供必要保障条件,按需配备学籍管理员,通过专人专岗保障学籍管理质效;在监管力度上,要求学校应当至少每学期核准一次学生学籍,确保人籍一致、学籍变动手续完备、学生基础学籍信息和学籍变动信息准确,更严格地打击学籍异动乱象。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橡树湾小学学生利用课间时间玩翻花绳。记者 牟宇 摄/新华社‍‍‍‍

02

一方面,学籍制度是教育的“底层逻辑”,更是中小学教育阶段必须抓住的“牛鼻子”。另一方面,社会流动与时代发展都呼吁着学籍管理更科学、教育发展更现代。管好学籍,仍有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堵死”学籍制度的漏洞,就要避免在追求公平的路上,造成新的不公。

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违规的“中高考移民”家庭并非主观上想巧取教育优势,他们有的是被一些地方捆绑教育资源的房地产销售政策吸引,正常买房落户后突遇政策转向;有的是正常异地务工外迁,但困于户籍学籍的捆绑,以及两地学籍难互认等问题,不得不“走偏门”。

他们的利益不应被忽视,要在确保政策延续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做到平稳过渡,这考验地方的行政能力。

而在制度内,学籍管理也要经得起检验。此前有地方在搜集学籍信息时,要求学生填写家长职务、单位乃至住房、车辆等信息,让人质疑学籍会不会反成区分学生的标尺,让因材施教变为因“财”施教。这样的疑虑应在践行新的学籍管理方法时得到打破。

“管活”教育的一池春水,就要不断压减流程成本,保障教育质量。

时下社会日新月异,教育也不能故步自封,只有让学籍流动灵活,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减负加速。

要惠及更多学生。眼下,特殊教育与专门学校学生的学籍变动限制较严,一些学生因此困于求学“天花板”,难以去普通学校参加融合教育。这既需要建立人性化的学籍审核方式,也需要持续扩大优质教育的接轨与覆盖面,让学籍管理反映出的需求直接作用于教育提质。

方法也要灵活细致。2022年山东潍坊市教育局建立了学籍管理咨询师团队,面向社会公开接受学籍问题咨询,诸如学生姓名更正、民族申报、出境就读等问题都可以得到一对一解惑,把学籍问题摆到阳光下,通过直面公众的方式,消解家庭的教育焦虑,值得借鉴。

学籍管理,揭示着教育改革的方向,地方也要主动作为,拿出“自选动作”。

学籍关系教育大计,规范化、科学化、数字化管理学籍,既服务国家的人才需要,也能成为一地涵养人才生态的机遇。

落脚到重庆,作为全国首批5个部省共建技能型社会试点城市之一、8个部市共建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试点省市之一,做好学籍管理,有助于重庆的职普融通发展。

时下,许多普校、职校间“主观上不愿意融,客观上不存在通”。其一大原因就是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之间的学籍壁垒,两校学籍不互通,进而资源难共享、学分不互认。这也导致职普融通成为单向流通,普通高中向中职学校的学生流通量大,有些学校机械粗暴地进行普职分流,迫使落后学生转入中职学籍;而普通高中考虑升学率等因素,常常不愿意接受中职学生的学籍转入。而重庆也可抓住此次《办法》出台的契机,因地制宜为本市学生的多元发展修桥铺路。

当然,机遇与挑战总是伴生的,此次《办法》修订,既是对一地一校的赋权,也压实了各方责任。各地应切实认识到,一纸学籍,饱含着个体家庭对教育公平的期待,也寄托着社会对每一个学子的厚望,只有学籍管理做到清朗,教育才能持续向阳。

原标题:学籍管理,如何“管死”又“管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