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西风的罗盘,方能阅读正文《过年的四个重磅话题,家家都不想面对》
那天我们聊四个重磅话题,第一个话题就是教育,有个孩子的父亲,留言问我,关于孩子志愿的选择。
他跟我说,他此前花过上万块,咨询过网红机构。别人给他的建议是说,计算机远比学医强。
理由有两点:
第一点是计算机出道早,硕士毕业就工作了,学医博士毕业才去医院实习,等到30岁,前者年薪百万,后者囊中羞涩,你能否接受?
第二点是你别看计算机退休早,可人家早就财务自由了,人家40岁是没了工作,可是早就有钱润了。
上面这是网红机构给他的说法,他犹疑不定,那天正好看了我第一个话题谈教育,于是留言问我怎么看。
那么我跟你说,网红机构给你的说法,是比较极端的。
如果我们科学的看待这件事,你首先要去做一个调查,你去调查下C9的计算机系的毕业生,是不是都进了大厂做了码农,是不是都在30岁的时候达到了年薪百万。
这种事情真的不难,做父母的,即便我们不认识人,托几层关系,也总能找到一个生活中能跟C9计算机系教授或者教工或者校友会的工作人员搭上线的。
你通过私底下的途径,把该院系毕业五年,十年的毕业生的大致发展情况的采样图谱拿回来,是不难的。
无非你愿不愿意为了孩子,去费这个心力。
你做了大数据分析之后就会发现,这里面是要看行业的,也是要看人的。
那个银行里面,后台开发软件的,也是计算机系毕业的。
那个外包公司,给人家定制化开发界面的,也是计算机系毕业的。
那个在电信,在广电给人家开发平台的,也是计算机系毕业的。
那个在互联网大厂,开发游戏的,也是计算机系毕业的。
都是计算机系毕业的,有可能还是校友,在银行的就比在外包的要稳定,在大厂的就比在电信在广电的赚钱多。
这是公司间的区别,这是行业间的区别。
那你说既然大厂这么好,所谓30岁年薪百万,那干脆都去大厂不就得了么?
这里面是很复杂的。
首先,大厂内部有很多条产品线,有开发游戏的,也有开发界面的,甚至还有开发内部人员使用的小工具的。
每一条业务线,每一个部门,因为盈利能力不同,受到重视的程度不同,那里面的人的收入就不同。
不是所有人都能30岁年薪百万的,要看部门的。
你所在部门做游戏的,恰好出了爆款,可能年终奖拿了一百多个月的薪水,你要不了30,也许27就年薪百万了,有的。
你所在的部门试图去做交互软件,去攻占另一个大厂的既定阵地,结果做了几年,市场都推广不出来,根本没人用。
那或许你就被裁了,年纪轻轻就被裁了,远没到35就被裁了。
就算这一切都很顺利,你选的是薪水最高的公司的最有前途的那条产品线,你抗不抗得住,也是个问题。
钱难挣,屎难吃,当医生也累的,要加班,要动手术,要写论文,但那是一直累,一直都很累。
做研发是什么呢?是某段时间特别累,溢出你精神肉体承受极限的累。
几家公司都派人去研发同一个产品,先出来的那个,占领阵地,后出来的,全员解散。
那你告诉我,开发周期应该是多少呢?
答案是,你生命的极限。
正常情况下你觉得开发周期是一年,有团队为了赢,不择手段,干脆用半年,累死一两个人,赔钱就是了。只要能快速占领市场,先出爆款,盈利就可以覆盖成本。
站在资本的角度,哪怕过劳,挂掉几个,也是可计算的成本。
那既然我们已经摆脱了道德的束缚,既然已经变成了纯粹的成本话题,为什么要用半年呢?
用三个月行不行?
多过劳几个,行不行?
你们团队会这么想,别的团队也会这么想。
于是底线就没了,这就成了一个抢阵地的游戏,我方只要有一个人能活着先抵达阵地,就赢了。
我不需要所有人都能活着抵达的,一个就行,其余人,都可以拿来换时间,换取那个商业上的先手。
那么回到你的孩子的角度,站在一个打工人的角度,你就得思考两件事。
首先你得赢,其次你得怎么样?
你有命挣,你也得有命花。
得个重大疾病,医疗费是很贵的,你挣来的钱,最后未必不是交还给医生的。
所以,这个游戏就变成了如何选对行业,选对公司,选对部门,选对业务线。
这么多选对之后,你还要先登,夺旗,斩将,你才有高薪拿。
而且你要维持到40岁,自己居然还没有成为那个代价。
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这里面有好多好多的细节要去处理,不是网红机构说的那样,只要你选择一个方向就OK了。
唐僧西行,不是说只要知道一个方向,西,就足够了。
流沙河里那九个骷髅头,不都是此前西行的取经人么?
西,仅仅是一个方向,怎么处理九九八十一难,才是重点。
我讲这个,不是计算机不好,因为无论你选择什么专业,都会有无数的细节摆在面前。
你不能只盯着那些赢的人,你要看到任何行业都是一个复杂的分布状态。
比如计算机行业里面,有很多C9的学生,他们直到40岁的时候的薪水,都还只是和我太太持平而已。
我太太只是个老师,她二十多年前毕业的那所学校是二本,当然,今天是一本了。
我们怎么看都应该认为一个二十年多年的C9计算机系毕业的学生的收入,应该比我太太这样一个穷教书匠要高才对。
当年社会上也是这么普遍认为的。
但总有另类。
光我知道的就有很多C9的计算机系的学生,没有进互联网行业,或者没有进大厂。
这里面的原因是复杂的,有选择错误的原因,有看不清未来的原因,有在过去行业里时间沉没成本太高,转型困难的原因。
更有什么?更有体力的原因,精力的原因,学习能力跟不上了的原因。
我告诉你的这个数据是真实的,我亲眼见过很多C9的计算机系的学生,就是一直在普通外企里,或者普通民企里,直到今天的薪水,甚至还不如我太太一个教书匠。
那你去计算一生的总体收入就很糟糕了,他们40多岁的时候是很难找到工作的,而我太太可以做到退休。
但是由此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做老师很划算么?
并不是这样的,这只是一个特例。
我太太所处的学校,是那种地方上很有钱,学校历史排名又很差的那种。
地方上有钱,给到学校的资源就多,老师们的福利待遇收入就高。
学校历史上一直都水平不咋样,那么工作压力就小。
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士兵突击里面红三连五班和钢七连,是同一个团的,待遇是一样的。但是红三连五班需要训练么?钢七连呢?那可是玩命的训练,对敌人是尖刀,对自己人,是剔骨刀。
因为钢七连背负着很多历史荣誉,而红三连五班,只是个看训练场的。
所以我太太有些同学,远比她优秀,毕业后去了名校当老师,非常辛苦,收入却只有她们学校2/3,这种不稀奇的。
辛苦是因为人家学校一直优秀,要面子的呀,不能掉链子呀。
收入不高是因为学校所在的区的财政没有那么的宽裕。
所以她年轻的时候,她要转校的时候,我给她办工作调动,就是特意选的地方。
钱多事少离家近,方便带孩子呀。
你选个特别优秀的学校,不仅进去的门槛高,而且人也累,成天内部大比拼,比成绩,比论文,比绩效。
回头待遇并不是成绩决定的,是你所在区域的财政状况决定的。
这些还都只是当下,如果你要看未来。
一所学校的老师,能做多久,是这个地区的人口状况决定的,新生儿如果是下降的,那就要看,你这个地区是大幅度下降呢,还是别的地区的人口持续流入呢?
如果是前者,你觉得你当老师的,有得混么?学生都走了,你还有什么未来?
同样,做码农的,随着AI的突飞猛进,很多基础性的工作,是不需要人来完成的。
如果你不是那个佼佼者,你恰好就是那个初级码农,那你还有什么未来?
你去看医生,你去看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细节问题。
成败决定于细节,决定于你通盘的策略,而不是什么决战论式的某一次的选择。
我那天第一个话题聊教育,我说你们没发现么?十多年前那批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现在很多人都倒在终点线前了。
这里面的原因就是家长并没有思考过通盘的培养策略。
清代陈澹然讲,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当你实际上是以一种百米冲刺的心态去面对一场马拉松比赛的时候,那你中途出现一堆的问题,最后人生草草收场,有啥奇怪的呢?
你并没有给你的孩子去谋划过人生,你只是在应付,应付人生。
关注公众号,西风的罗盘,方能阅读正文《过年的四个重磅话题,家家都不想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