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高雅洁 杨雪
在今年青岛两会期间,青岛市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委员会主任孙金声带来了《关于加强青岛市卓越工程师培养体制机制建设 提升驻青高校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能力的建议》,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深化产教融合、优化评价机制、完善政策保障、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构建具有青岛地域特色、服务产业需求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孙金声表示,卓越工程师培养在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关乎青岛市重点产业的长远发展。青岛市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一方面,青岛市作为国家沿海中心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城市以及“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另一方面,驻青高校作为青岛市人才和技术的重要“蓄水池”,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平台,提升驻青高校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能力,对加快青岛市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深远意义。
孙金声为青岛市卓越工程师培养提出几点建议。“卓越工程师是青岛市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人才支撑。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深化产教融合、优化评价机制、完善政策保障、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构建具有青岛地域特色、服务产业需求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将为青岛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造中国科技创新高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孙金声说。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议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加强对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工作的顶层设计。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培养经费。建议设立青岛市卓越工程师培养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驻青高校与企业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论证、校企导师联聘、优质课程开发、实践基地建设和国际学术交流等。
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协同发展。充分发挥青岛市在产教融合方面的资源优势,支持驻青高校与本地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实践基地,打造校企协同育人示范项目。
优化评价机制,促进实践成果转化。建议驻青高校结合青岛市重点产业需求,改革现有的工程硕博士评价体系,淡化“唯论文”导向,将实践能力和创新成果作为重要的评价监测点,探索通过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重大工程设计等实践成果获取学位的新模式。
完善政策保障,形成多方协同支持格局。充分发挥青岛市现有人才引进、科技创新、产教融合等政策的叠加效应,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的资源优势,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政策体系。
加强成果宣传与品牌建设,营造良好氛围。打造“青岛卓越工程师”品牌,多渠道展示青岛市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的创新经验和成效,提升青岛市作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高地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和企业落地青岛。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