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信网 责编:陆云琦 2025-02-07 18:48:08
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青岛李沧区快乐沙爱心帮扶中心负责人林风谦(来源:信网)
信网2月7日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家校社协同育人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今年青岛市“两会”上,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青岛李沧区快乐沙爱心帮扶中心负责人林风谦建议通过完善中小学志愿服务体系形成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学生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多数中小学志愿服务活动内容都是社区清洁、敬老院慰问等传统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活动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联系也不够紧密,家长参与的程度较低,而且评价体系侧重于参与次数和市场的记录。”林风谦认为,完善中小学志愿服务体系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林风谦建议,首先要构建科学的志愿服务活动体系,结合学校特色、学生年龄和社会需求对活动内容进行规划。“例如低年级学生可以以环保宣传、校园服务为主的基础活动,而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参与社区调研、公益创业等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同时利用现代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拓宽学生的参与渠道和服务领域。”
林风谦还提到,要加强家校社协同合作机制。学校应积极动员家长参与,发挥家长的职业优势和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机会。例如,邀请家长作为志愿者导师,指导学生开展专业领域的志愿服务项目,或与学生共同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增进亲子关系。与此同时,学校还需加强与社区、社会组织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建设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
此外,林风谦还建议制定多元化、全面化的志愿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多方参与的评价主体机制,除学校教师外,鼓励家长、社区工作人员、服务对象等共同参与评价,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格局。例如,通过服务对象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服务质量和效果,家长对学生在活动中的成长变化进行评价。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志愿服务电子档案,记录学生的志愿服务经历和评价结果,并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评优评先、升学推荐的重要参考依据。(王梦婷)
[来源:信网 编辑:陆云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