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常用来测量体温的四个部位:
腋下、肛门、耳蜗和口腔,
其对应的测温方法为:
腋下测量法、肛门内测量法、耳内测温法和口腔法,
下面逐一介绍这些方法及其利弊:
腋下测量法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检测方法,也最安全、方便的。但是检测时间也最长。将水银头消毒后放在儿童腋窝下,上臂压紧腋窝,至少保持五分钟,体温为36.0-37.0℃为正常。需要注意的是腋下有伤的儿童不要用该方法。
肛门内测量法
一般年龄不足1岁或不合作的患儿及昏迷、休克的患儿可采用该方法,该方法也是最接近人体核心温度的地方,因为直肠靠近身体内部器官,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小儿取侧卧位,下肢屈曲,将涂满润滑油的水银头轻轻插入肛门内3-4cm,测3-5分钟,36.5-37.7℃为正常。
耳内测温法
主要的优点为快速、准确。仪器为耳温枪,主要原理为红外线传感技术,耳温枪通过检测耳膜(鼓膜)发出红外线光谱来确定体温。耳膜临近大脑下视丘,下视丘是调节人体体温的中心,所以较为准确。说它快速是因为一般只需一秒就可以完成测量。现在大多数家庭也都在使用耳温枪,它不用将探头插入体内,只需靠近耳道就可测量。但是若不注意耳道清洁,耳垢较多或是耳道充血都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口腔测温法
主要是将温度计放置舌下,并压紧温度计,进行测量。使用这种方法测量一定要注意清洁口腔,避免进食或饮水从而影响口腔温度。但这种方法对幼儿有一定的风险,因为幼儿可能会咬破体温计。如果发生咬碎体温计的情况,家长需及时清除碎屑,再口服蛋清或牛奶延缓汞的吸收,并尽快就诊。
综上所述,每一种测量方法都各有利弊,需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的测量方式来测量,以得到相对准确的体温。
儿童发热注意事项
儿童发热从发热性质来说,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为各种病原体感染导致的发热,日常最常见的就是呼吸道感染。非感染性分很多种,例如血液系统、免疫系统、实体肿瘤性疾病等等。儿童发热除了体温超过正常范围,还可能会伴有疲倦乏力、食欲减退、情绪不稳定、皮疹等症状。
对乙酰氨基酚
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选择性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导致外周血管扩张、机体出汗而达到退热的作用。适用于2月龄及以上的儿童,起效快,作用温和。每次最大剂量为600mg或15mg/kg,取其中较低剂量为准。每4-6小时服用一次,24小时内不得超过4次,每日最大剂量2.0g或两岁以下60mg/kg/天,2-12岁75mg/kg/天,取中较低剂量为准。对乙酰氨基酚常规剂量下较少引起不良反应,偶见皮疹、荨麻疹,长期大量使用会导致肝肾功能异常。
布洛芬
是通过抑制下丘脑前列腺素的合成,刺激垂体后叶血管加压素和黑细胞雌激素,增加散热过程,使体温中枢的调控点下移而达到退热效果。适用于6月龄及以上儿童,起效稍慢,但是作用时间更长,作用更强。每次最大剂量为400mg或10mg/kg,取其中较低剂量为准;一般口服后30分钟开始起效,部分患儿如遇用药后高热不退,亦不宜短期内重复使用退热药物,一般应间隔4-6 h。每日最大剂量为2.4g或40mg/kg/天,取中较低剂量为准。布洛芬不良反应一般为轻度的胃肠不适,偶有皮疹、耳鸣头痛等,严重可引起消化道出血。
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联合或交替使用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均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而起到退热的效果,虽然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联合使用理论上可降低体温略多一点,但没有显著的临床意义,不仅不能提高患儿的舒适程度,两药联合反而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如肝脏损伤)。因此,各指南均不推荐两药联合或交替用于退热治疗。
不推荐解热镇痛药与含有解热镇痛药的复方感冒药合用
单一成分的解热镇痛药与含有相同药物成分的复方感冒药联合使用,例如氨酚麻美干混悬剂和对乙酰氨基酚滴剂中均含有退热成分对乙酰氨基酚,属于重复用药,甚至有可能会药物过量中毒的风险,因此这两类药物应避免联用。
供稿|药剂科 许慧
编辑|业务拓展部 谢钰(实习)
责编|业务拓展部 张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