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旧社会”,原来是这个样子

近一百年前的“旧中国”,我们的祖辈生活的年代,到底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会联想到:战乱不断、剥削压迫、贫穷落后;但也有的人这样认为:安贫乐道、田园牧歌、民风淳朴……

由于每个人的家族不一样,所以对“旧中国”的印象也不尽一致。但对于多数人来说,还是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那个年代——“万恶的旧社会”!

“旧社会”的真实情景,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1933年,有一个名叫莫里森的德国年轻女子,怀着对东方古国的向往,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旅游和工作。

这位倾国倾城的德国美少女,带着专业相机,居然拍摄记录了1933-1946年的“旧中国”风貌。下面,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组珍贵照片吧!


30年代,这个“旧社会”的大爷,是一名卖玩具的货郎。他在用劲吹竹管乐器,以吸引小朋友们过来买玩具。


100年前后的“旧中国”,一般人都穿粗布、打补丁的衣服,但地主老爷家的千金女儿,已经穿漂亮的旗袍了。


一位卖纸伞的大爷,由于生意还不错,他满面都是笑容。那个年代的伞不是布制作的,而是透明的油纸制作的。


30年代的江南乡村,确实是一片民风淳朴、田园牧歌的景象,太令人向往了!


“旧社会”的人,无法自己掌握人生命运,经常在街头找算命先生,给自己和家人预测命运。


尽管那个年代比较落后,但街头还是充满人气,卖货的商号真的是“鳞次栉比”。


那个年代,每逢初一、十五,很多人都要去寺庙、道观烧香,他们对神明是非常敬畏的,心中有信仰!


上世纪30年代,即使是都城北京,也是连片的平房,根本看不到高楼大厦。


在东南沿海一带,已经出现了一些西式洋房,但普通人家的孩子,还是生活在棚户区里。


“旧社会”的乡村百姓,生活条件比较落后,干农活时仍在打赤脚。


100年前后,有山有河的地方,就能看到寺庙、道观、古塔。可惜60年代后,这些老建筑大多消失了。


尽管是“旧社会”,但在上海、广州、宁波、青岛一带,城市化的水平已经很高了,城市管理井然有序。


江南水乡的一个街头小贩,正在卖什么农产品。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他的脸上却露出一丝微笑和知足。


“旧社会”的街头,看不到现代化的汽车,但已经很多黄包车了,甚至还有电话线。


30年代的街头,一位穿长衫的大爷,牵着同样穿长衫的儿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以上,就是德国美少女莫里森,于上世纪30年代拍摄的中国风貌:百姓、街头、工匠、小贩、市场、民间习俗……“万恶的旧社会”,原来是这个样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