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水之滨,有着一座古韵绵延的古城——洛阳,这里承载着千年风华,孕育出诸多璀璨的传统文化瑰宝。交趾陶艺便是其中之一,其作品巧夺天工,泥塑出的万象栩栩如生,彰显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为深入学习了解非遗传统,赓续中华文脉,积极响应时代号召,2025年1月17日至1月18日,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陶韵传承实践队踏上了前往河南省洛阳市陈万里老师工作室的实践之旅,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非遗探寻之行,力求通过此次活动,近距离采访交趾陶非遗手艺传承人,学习非遗技法,体悟独运匠心,深入探讨非遗手艺在当下的生存与传承问题,同时借助媒体传播手段,全方位展示非遗工艺,传播匠人精神,贯通古今,大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信息化时代的紧密融合,进而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属于青年的蓬勃力量。


参观学习:探寻交趾陶的历史与艺术奥秘

踏入工作室那静谧古朴的院落,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岁月静好的氛围萦绕四周,一切似乎都在这里静置、沉淀,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实践队队员们怀着崇敬与好奇之心,与陈万里老师简单寒暄过后,便迫不及待地就座,开启了交趾陶基本知识的学习之旅。

陈老师以一件精美的“貔貅抱球”作品为例,用亲切平实的语言,缓缓为队员们展开了交趾陶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交趾陶,其工艺起源于洛阳的唐三彩,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人员的流动迁徙至交趾地区,在那里充分融入了南方独特的文化风俗以及审美习惯,历经岁月的打磨与沉淀,逐渐形成了一套别具一格的艺术体系,而后又传回了洛阳,承载着别样的地域文化交融的印记。

陈老师着重强调,交趾陶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慢工艺,与唐三彩以及现代陶艺相比,有着诸多显著的不同之处。

从主题方面来看,交趾陶多以神兽为制作对象,鲜少涉及人、马、骆驼或者壶、瓶等生活器具。这些以神兽为主题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更强的观赏性以及深厚的宗教、神话内涵。由于它是将文字与想象进行具象化的艺术呈现,所以对工匠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工匠们需要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将脑海中的神兽形象栩栩如生地塑造出来。

而在制作过程上,交趾陶采用的是分块浇筑拼接的方式,并非像其他陶艺那样整体浇筑塑形。其制作工序繁杂,需经历多次修理、着色、烧制,要反复细致地打磨每一个细节。一件交趾陶作品的制作周期常常达到20天以上,这不仅考验着工匠塑形的功底,更需要他们具备丰富的经验以及十足的耐心。不过,也正是这样精细的工艺,使得交趾陶的成品呈现出色彩鲜艳透亮、线条流畅美观、形象栩栩如生的绝佳效果,但与此同时,复杂的工艺也为这种手艺的传承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与挑战。

学习完交趾陶的基本知识后,实践队同学们在陈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交趾陶藏品展览室。一踏入室内,各式各样的展品便琳琅满目地呈现在眼前,令人目不暇接。其中,那震撼如腾龙塑像,精巧如狻猊香盒的作品,更是让同学们惊叹不已,大家忍不住围上前去,反复端详其细腻的细节,仿佛透过这些作品,能看到工匠们倾注其中的心血与智慧。

在参观过程中,陈万里老师重点介绍了一样别具韵味的展品——“禅意”。这是一尊老僧静坐的人物塑像,只见那僧人盘膝而坐,面容的褶皱间似藏着岁月的静谧,亮面僧袍与素面人像形成鲜明对比,更增添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这件展品打破了交趾陶一贯色彩鲜艳并以神兽刻画为主的印象,将交趾陶技艺的表现广度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让同学们对交趾陶技艺的多元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采访交流:聆听传承人的心声与见解

结束了令人大开眼界的参观学习环节,实践队的同学们及时总结收获,带着诸多思考与疑问,向陈万里老师展开了进一步的深入采访。陈老师始终耐心答疑解惑,事无巨细地详细介绍了交趾陶的历史渊源、复杂的制作步骤,以及自己与交趾陶结缘的学习与接触过程。

同学们尤其针对非遗技艺的创新问题,采访了解陈老师的意见和做法。陈老师身上所展现出的正是“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他是在工作期间接触到的交趾陶,从18岁到如今57岁,这三十余年间,他深耕于交趾陶技艺的钻研之中,反复揣摩工艺的精髓,不断修正自己的制作方法,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最终熟练掌握了交趾陶制作技艺。

在谈到“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创新品格”时,陈老师指出,面对时代的变迁,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以及工艺品市场需求日益多元的现状,他积极探索创新之路,将生肖、香插、市花等现代化工艺品元素巧妙地融入交趾陶作品之中,使得传统的交趾陶在新时代展现出了崭新的生机与活力,让这一古老技艺焕发出别样的光彩,更好地契合了当下人们的审美与使用需求。

对于交趾陶的未来发展,陈万里老师满怀信心地表示,“民族工艺是世界的,还会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尽管近年来,交趾陶的市场需求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呈现出暂时的走低态势,但他坚信,民族的传统工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顽强的生命力,不会被时代所抛弃。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要不断探索创新、积极传承推广,它必定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绽放光彩,我们对此应该抱有充分的信心。

而在“吸收现代元素,接续发展的未来前景”方面,陈老师告诉同学们,交趾陶的未来必定是与创新紧密相连的,是要与现代工艺与审美相适应的。一方面,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大步迈进,这已然成为不可阻挡的大势所趋,交趾陶自然也不能例外;另一方面,交趾陶本身就是由唐三彩创新演变而来的,其骨子里就带有创新的本质属性,所以更应该顺应时代的演变,不断推陈出新。

最后,针对交趾陶的传承问题,陈老师也毫不避讳地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交趾陶因为其工艺极其复杂,对于注浆、塑形、烧制等每一个环节的要求都极高,对于年轻人来说,往往难以有足够的耐心去学习并掌握这门工艺。不过,陈老师依然怀揣着希望,相信在广大热爱传统文化的群体中,一定能找到真正热爱交趾陶、愿意为之付出心血去传承它的传承人,让这一古老技艺得以代代相传。



亲身体悟:触摸非遗文化的脉搏与温度

在陈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实践队进入了制作间,开启了亲身体验交趾陶制作的奇妙之旅,率先尝试了制作中最初步的浇筑和雕刻环节。同学们先是小心翼翼地拼接捆绑模具,随后将泥浆缓缓注入其中,待泥浆静置一段时间后,再轻轻地取出,接着便拿起木刻刀,按照陈老师传授的技巧,认真地进行修型,细致地加深轮廓与肌肉脉络,力求让作品初具雏形。


同学们认真观看陈老师的演示后,纷纷跃跃欲试,动手操作实践起来。然而,这看似简单的步骤,实际操作起来却并非易事,大家即便小心翼翼,也难免有些差错出现,不是模具拼接不够紧密,就是雕刻时力度把握不准。但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越发深刻地感慨陈老师那深厚的功底以及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这次亲身体悟,同学们仿佛真正触摸到了文化的脉搏,深切感受到了非遗文化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也更加坚定了传播非遗文化的决心,立志要让这一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并传承交趾陶文化。


时代青年,当肩负使命,勇立潮头。中华文化,如璀璨星河般浩瀚无垠,非遗技艺,恰似其中熠熠生辉的明珠。我们应以热血为笔,以行动为墨,赓续文化华章,守护非遗瑰宝。让古老的智慧在指尖传承,让传统的技艺在岁月里闪光。用青春的活力,为非遗注入新的活力;以创新的思维,让文化绽放别样魅力。让我们携手共进,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永远熠熠生辉,源远流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