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张家口全市两级法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少年儿童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纲”和“魂”融入少年审判工作,积极探索和实践未成年司法保护和犯罪防治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要求,研究适合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点的审判模式、工作方式、制度机制,夯实关爱保护未成年人的基础。
贯彻“三保护”原则
规范未成年人犯罪审判工作
在对未成年被告人实行特殊保护的同时,依法严惩各类侵害未成年被害人犯罪,全力关爱救助未成年被害人。践行“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依托全流程调解修复家庭关系。在审理涉未家事案件以及涉学校侵权民事案件中,做实做好“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和心理疏导工作,引导当事人保障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减少因家庭变动、学校交往等因素对未成年人产生的不利影响。2024年,全市两级法院就关爱未成年人工作,逐案开展口头告知,制发人身安全保护令、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418份。审理的多件变更抚养权纠纷案件,通过“法官+司法社工”的心理疏导,找出了矛盾症结,既实现了定分止争的目的,又使孩子走出了阴霾。及时受理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或严重侵犯被监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案件,全市法院共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3份,依法约束和惩戒家庭教育中“养而不教、监而不管”的行为,督促和保障父母、监护人落实家庭教育责任。
抓实“三环节”机制
打造少审工作新模式
全市法院统一使用“张法童行 垣梦未来”少审品牌和标识,树立品牌意识,打造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前端阵地。以阵地为核心,组建一支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家庭关系指导、法律援助服务、法治普法宣传的工作队伍,力求将矛盾化解在诉前。统一“三审合一”专案专审机制,统一归口管理,实现案件处理专业化、高效化。判后除坚持答疑、释法明理工作外,充分发挥司法社工和志愿者的积极性,进行社会调查、跟踪回访、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今年以来,经监护人同意后,对于涉案未成年被害人开展个案心理咨询20余次,帮助10余名被害人修复心理创伤;跟踪帮教30余名涉案未成年被告人,通过多次心理疏导、心理干预,鼓励正视过往,促进重塑信心,逐步回归社会。
强化“三探索”措施
夯实少审工作聚合力
主动融入社会综合治理,深度整合司法与社会资源,引进司法社工、招募志愿者,与华宇公益基金会、光源助学公益慈善中心等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引进外援形成了专业工作队伍,进一步夯实全市少年审判队伍的重要阵地和工作抓手。每周组织开展“审学研”读书会,全市少审法官通过交流读书心得、研讨相关涉少案例,有效提升了全市法院少审团队的少审理念和专业技能。司法社工将法治宣传教育从法院向家庭、学校、社区等领域延伸,积极开展未成年人案件判后延伸工作,建立“未成年犯跟踪档案”,实行“一人一档”制度,针对不同案件,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定期通过线下走访、线上沟通的方式进行回访帮教,不断强化案件跟踪回访管理。
贯通“三推动”渠道
织密少年犯罪防控网
全市两级法院共选派176名干警担任辖区内220所中小学、职高等学校的法治副校长。2024年,共到各学校进行法治宣传活动200余次,特别是春秋开学之际,通过“点单”式多渠道向学校、家长、社区征集不同年龄段法律知识需求,实现精准施教,在开学第一课为全市2万多名学生送上以防范校园欺凌为主题的“法治盛宴”。通过制发《法律知识小科普》系列动画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各级媒体刊发法治宣传稿件近百篇,宣传内容涵盖安全知识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法、防校园欺凌等多个方面,积极营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浓厚气氛。为未成年人“量身定制”普法活动,链接基金会法治教育资源开展“护苗成长”“成长法保”“法院开放日”“法治游园会”系列活动。同时,聚焦未成年人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关爱工作,不仅将法律知识送进校园,更把温暖、关心与关怀送进儿童家中、融入他们的内心。全市法院累计开展“走进留守困境儿童,寒暑期共护成长”活动20余次,为80余名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送去了温暖。
跋山涉水,不改一往无前;山高路远,但见风光无限。张家口法院将继续秉持初心,进一步做实、做细、做好少年审判工作,延伸司法职能,筑牢未成年人保护司法屏障,书写未成年人保护事业的新篇章!
- END -
来源|少年审判庭
编辑|龚泽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