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2月10日讯常女士的儿子小辉(化名)刚刚17岁,就已经被确诊为中度抑郁。小辉完全不在乎自己的学业,整整半年没有去上学,一门心思躺在家里“养病”,状态极差。父母屡次哄劝儿子回学校读书,但小辉却置若罔闻。


图片与本文无关

对此,纽扣家庭教育基地的沈红玲老师进行了以下分析和指导:

原来,小辉之所以变成这样,就是因为父母对他太“好”了,他完全被这种过度的“好”给宠坏了。父母只顾着迎合小辉的心意,但却忘了要激发他的责任感。时间一长,小辉把父母这份付出看成理所当然,逐渐丧失感恩之心,对父母无节制地索求,变得自私、叛逆,还缺乏责任感,一旦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本能就想放弃,完全没有了行动力。

对于小辉的情况,沈红玲老师提出以下建议:

在物质上对孩子“饿”一点:

饭来张口会毁掉一个人的行动力,一旦无条件地满足或弥补孩子,孩子便会得寸进尺,会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信念:是他们对不起我,这些都是父母欠我的。必须要让孩子学会去“取”,而不是伸手要,物质的“饥饿感”会让孩子因为想要一个东西而去努力,得到了之后也会更加珍惜。

在生活中让孩子“苦”一点:

唾手可得的轻松感会让人麻木,过于衣食无忧的生活,也只会让孩子滋生惰性,变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预制人”。家长要让孩子主动参与家庭劳动中,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让他们感受现在的生活条件是来之不易的。如果不让孩子提前去感受、体验生活中的苦,那么他们成年之后进入社会,很可能就会被“真实的苦”打蒙。

给孩子的庇护“少”一点:

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就是,从“父母牵手”到“父母放手”的过程。小时候,孩子走路摔倒了,就要让他自己去承受“痛”的过程,然后再自己爬起来。再大一点,做错了事情,父母要学会“旁观”,给他方法,让他自己去解决。如果孩子闯祸了,我们要学会让他自己去承担责任,让他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让他明白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和后果。

(本文系真实案例,文中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闪电新闻记者 郝彬洁 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