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前认真审核、事中严格监管、事后有效追责,才能真正遏制‘职业闭店人’违法行为”
前一天还在正常营业,第二天就大门紧闭;明明刚办理了储值卡,过段时间再去看,却人去楼空……这种“职业闭店人”现象多发生在美容美发、运动健身等预付费领域。
据央视新闻报道,从2月10日起,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制定出台的《公司登记管理实施办法》正式开始实施。其明确规定,对明显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恶意转移财产、逃避债务和行政处罚等情形,限制办理相关公司登记或者备案,已经办理的予以撤销。
所谓“职业闭店人”,是指专门为经营不善的公司计划“关闭店铺、跑路”等行为,并负责“善后”工作的群体。其往往在收取高额报酬后,“帮助”企业“金蝉脱壳”,规避法律风险,包括转移资产、变更公司法定代表人等工商信息等等。这不仅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也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更侵蚀了社会诚信基础。可见,“职业闭店人”这颗毒瘤必须切除。
以往,“职业闭店人”屡屡得手,一是钻了法定代表人登记管理审核不严格的空子,使“职业背债人”轻易为跑路者承担债务;二是利用了预付费管理制度中的一些漏洞。
《实施办法》出台,及时且有效地填补了相应漏洞。一方面,它明确了“明显滥用”的判断标准,包括但不限于恶意转移财产、逃避债务、规避行政处罚等具体情形,为执法部门提供指引,避免执法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办法》对违规行为的处理措施也进行了详细规定,如限制办理相关公司登记或备案,对已办理的予以撤销。
新规的实施,就是一场“及时雨”。不仅从源头上有效限制了“职业闭店人”的违法行为,还释放出了明确信号——消费者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企业再试图通过“职业闭店”等违规违法手段逃避债务,无异于“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也要认识到,有效限制“职业闭店人”违法行为,并不等同于有效规范预付式消费市场,如何填补后者漏洞,还需相关部门集思广益。比如,上海市推出健身行业“公证提存”预付资金监管平台,消费者预付资金由公证机构监管,一旦商家未履行约定服务,预付资金便可返还消费者。目前来看,此举不失为一个可以借鉴的方向。
事前认真审核、事中严格监管、事后有效追责,才能真正遏制“职业闭店人”违法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未来,期待相关部门不断完善举措,让“职业闭店人”无计可施,消费者安心放心消费,且有底气维权。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统筹:陈若松
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