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春伊始,武夷山市主要领导主持召开文旅经济“1+3+3”务虚会,邀集专家学者、平台公司代表、市直相关部门、当地企业,研讨实施旅游“1+3+3”的战略构想,旨在推动资源整合、产业融合、人气聚合,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推动武夷山大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破圈。


从会前印发的参阅材料看,旅游“1+3+3”的战略构想,大致内涵为:1,是指以武夷山主景区为核心;3,是指打造国家公园“探秘之旅、寻茶之旅、朱子文化之旅”3大主题游玩体验产品;3,是指“自驾、骑行、徒步”3种不同游玩方式。围绕这一思路,初步拟出20多条线路或玩法,如双世遗精华之旅、徐霞客游历之旅、禅修问道之旅,世界红茶寻根线、万里茶道寻迹线、自然遗产探秘线、生物多样探秘线,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自驾游、崇阳溪漫游道骑行游、滨水茶香径徒步游等。


上述思路和初步设想,既可视为以更开阔的视角对武夷山文旅资源加以梳理和盘点,也可视作立足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做好做强,进行更加聚焦的战略审视和深度融合的创新谋划。其现实意义的大小,在于这一思路的落地程度。简而言之,就是能否将它化作旅游产业升级的切实行动,开发出广大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打响在主要客源市场的知名度,赢得业界广泛认可的综合效益。如上述目标得以实现,旅游产业便自然转型升级破圈;否则,也可能会再增添旅游库存,遗留若干低效闲置的旅游项目。

这一前景,没有破茧成蝶的必然趋势,只有鲤鱼跃鱼门的严酷结局。基于此,谈几点初步的思考和建议:


第一,紧密对应客源需求,梳理实操的线路和产品

基于旅游“1+3+3”的战略构想,目前所梳理呈现的若干旅游线路,适于提纲挈领的宣传推介;但由于仅是相似资源的“合并同类项”,要更适于旅游产品的营销和运营,还需做进一步的市场化、专业化的技术加工。


应紧扣市场潮流,优化产品结构。武夷山旅游的提升,应根据既有经验和广泛借鉴,广泛吸纳行业创新和业内流行,弥补现有产品体系的短板。目前所拟出的初步线路,大致以观光游为主体,自驾、骑行、徒步也属于观览范畴;可本着优化产品结构的大方向,增加时潮、融合、拉动性强的旅游产品,融传统景区景点、旅游场景、非遗制作、民俗文化、+旅游等业态于一体,呈现更加丰富多元的产品组合,增加游客的参与、操作、体验、感受。

应面向市场集思广益,编制实操线路和产品。参与者可以旅行社、旅游达人、旅友网友为主,也可吸纳热心人士参与,以增加市场的认可度。可研究游客的兴趣、素养、职业和目的,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源进行差异性安排;可依据游客前来武夷山的次数,区分旅游诉求和目标的差异,编制针对首游、二游、三游、多次旅游者的线路;根据出游的组合方式,编排适当的旅游线路,如团队游、自助游、家庭游、专题游(研学、考察)、度假游;考虑旅游的传统与新潮因素,终生一游武夷山者,自然偏重传统类型和大路货,而喜好流行、时尚、深度旅游者,及特种兵旅游、反向旅游、搭子旅游,则迥然不同;也要考虑区域旅游协作,从客源地直达者仅是部分客源,更多的则是经周边城市前来或由武夷山再到周边的顺游者,研究如何相互借力以互推客源。

可对应个性化的需求,随机组合新线路。在体现主题性、代表性、力推性产品的同时,可表现一定的对应性、随机性、灵活性,不搞一成不变的“固定式”,探索多种组合的“主体+”模式,即“1+3+3”+x的旅游系列。如:研学旅游、文化体验、民俗非遗、茶旅融合、自然探险、房车露营、户外运动、暗夜公园等。


第二,深挖优势资源的潜力,加快拳头产品提档升级

做好做强旅游产业,产品竞争力是基础和根本。旅游产品的提档和打磨应与时俱进,加紧提升竞争力不足和相对薄弱的项目,研究跟进趋势性、流行性项目,慎重开发外延性扩张或雷同叠加性项目。

武夷山主景区作为核心吸引物,应加强产品提档升级。安徽黄山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如积极改善山上住宿条件,把排云楼宾馆提升为“排云型旅”、在原有建筑基础上新开发野奢山居--雲亼·狮林崖舍、云亼曙光里,北海宾馆也正在改造提升中;对现有景区实行片区轮休,有计划开辟新的片区,继开发了西海大峡谷后,又着手开发东大门片区和旅游小镇;推动山下旅游资源开发,如花山谜窟景区的提档升级、黟美小镇的开发、西递和宏村古民居的民宿化改造;实施索道技术对外输出运营,稳步拓展“徽商故里”餐饮文化项目在全国重点城市的布点。


五夫镇的朱熹故居可适度提升。去年5月,我到府前村实地参观过,感觉建筑外观、功能、架构,超越了朱熹生活期间的身份和地位,存在人为性拔高的现象,空间布置比较空荡,生活气息有些薄弱,可在专业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加以必要的匡正和充实;紫阳楼附近的朱子巷、兴贤书院、兴贤古街、朱子社仓等古迹,需进行专业保护和维修;纪念和祭祀朱熹的朱子文化园,占地不少、建筑巍峨,但展示和内涵较薄弱,需研究充实和活化。

桐木关是我国红茶的重要发源地,需做好保护性开发利用。无论是寻茶之旅涉及的节点,还是生产经营茶叶的自然村落,首先要做好保护性开发的策划和设计,尊重以茶为生的乡村场景和文化氛围,坚持少开发、轻开发、微开发,适度开展访茶、观赏、体验、品茶、休闲、度假,避免带入城市化的设施修建、建筑小品、文化元素、绿化方式,严防乡村生活场景“城乡结合部”化。


第三,立足创新、焕新、出新,串珠成链形成新产品

旅游“1+3+3”的战略构想,尤其是自驾、骑行、徒步游览方式,目标是打造新的旅游体验和消费场景。应借助新辟的3条游路,串联起更多的新资源、新要素,形成新的旅游产品组合和带动辐射;3条道路和3种玩法相当于串珠成链的绳子,能否“制作”出深受市场追捧的项链,就看拿什么宝石、坠饰去点缀,以及设计者的审美眼光、串链者的技能技巧。


我沿着“滨水茶香径”做了徒步体验,溯九曲溪而上,一直走到露营地;也乘坐电瓶车+坐车+徒步,体验一段“崇阳溪漫游道”,最后前往闽越王博物馆和城村村。游路两侧和视线所及美则美矣,但要达到将大量游客引入乡间、徜徉自然山水,像早年间外国游客骑游云南大理、广西阳朔乡间那样,还得做专业的若干开发和配套。

譬如,增加旅游指示牌、说明牌、标志牌,包括外语导引、导航全覆盖;增设休憩小亭、座位,无人售货亭,外观造型和材质选配应体现设计审美,与自然环境协调,体现创新、闲适和美感;溪水和岸边可适当配景,如散放牛羊、散养鹅鸭、或安排垂钓捞鱼等休闲活动;周边茶园可增设科普说明,介绍茶叶种类、概要特征、管护要领、采收季节等;露营地、休憩点是自驾游、徒步游的重要节点,应作为全线高潮去策划,可设置帐篷或可移动板房,提供茶水、烧烤、餐食、休憩等服务项目,也可配置移动酒吧车。

应把周边村容的改造提升,列入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如闽越王博物馆周边的城村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若干小型的儒释道寺庙,胡同水沟里有鱼儿游弋,但街巷拥挤、行车较乱,属于初级资源状态,需对街巷环境进行整治、美化临街住户庭院。吸引游人进入村落,全方位体验茶叶加工制作、品饮售卖,以及乡村民俗、文化、生活。


乡间游线有别于居民自发的野外徒步,宜强调线路设计的组合性、穿插性和亮点性。应周密设计游客的出发、行进、驻足、休憩的时间和地点,如根据光线方向和强弱,确定出发地点和行进方向,确保游客在何处点位看到曙光、眺望云海、偶遇动物、拍摄彩霞,能让游客觉得不虚此行。应仔细研究和反复推敲旅游线路的要素组合,合理布局和穿插沿途的自然景观、人文遗迹,把握多样性、密集度,积极调动游客兴致和情绪。

第四,推动茶旅深度融合,突显旅游地域文化特色

推动茶旅深度融合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必然,也有利于促进茶产业跨上新的台阶。武夷山是我国红茶正山小种、金骏眉以及武夷岩茶的诞生地,也是万里茶道的重要起点之一,拥有丰厚的茶历史文化,茶旅融合大有作为。去年和今年,我两次造访一些茶庄园,如香江茶业、骏德茶业、八马茶业、天心明月、皇龙袍茶业、华祥苑、国茗天下茶艺馆、清凉地儿等。感觉普遍性的优势是,反映茶叶文史和科普的水平较高,茶叶制作技艺的展示已现场化、流程化、规范化,品茶空间设计精雅、彰显文化,达到国内茶叶界的上乘水平,但在吸引游客、凝聚游客的茶旅深度融合上还有一些空间。


目前有的茶企对旅游接待有怕麻烦心态,缺乏接待游客的积极性,有住宿场所也不愿对游客开放,茶庄园接待游客也未纳入统计。其实,旅游对茶叶知名度的传播,具有超越茶商传播的特色优势,可把接待游客作为深化茶旅融合的突破口:如借鉴山东半岛葡萄酒庄的案例,不仅把庄园作为茶叶展示、宣传、售卖的窗口,也可作为接待旅游团队、举办婚庆、企业团建、休闲度假的特色场所;可拍摄制作有关茶叶文史、制作技艺、品质品鉴、茶企宣传的短视频,将游客浏览、商家讲解、短视频播放相结合,以提升观览的舒适度和随意性;可增加品茶期间的主动性讲解,将茶文化历史、烹茶技艺、特色品鉴等融汇于一体;可借鉴知名的烟酒企业的做法,兼顾多种档次和消费习惯,研发多种类型的产品,推出三类九等的茶叶及包装,推动销售茶叶这一地域特色旅游商品;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高品质商品理应全球人共享,如茅台酒早已进入免税店的国货名单,武夷岩茶也应与之相提并论,应鼓励和扩大武夷山茶叶的出口,让茶叶助力武夷山文旅走出去。

应倡导打造武夷山式的茶旅休闲度假生活,推动茶旅融合全面深入、综合创新。要把茶栽培、制作、品饮等,广泛融入市民和游客生活,倡导以茶为引领的武夷山式度假休闲,如吃茶膳、行茶径、品茶趣、探茶乡、泡茶汤、赏茶戏、习茶技、学茶舞。2024年春,武夷山发布的“茗宿标准”,将茶文化广泛融入旅游民宿,使住宿业态充分彰显武夷茶文化的气质、特色和氛围,这在全国属于率先之举,应持续做好宣传和贯彻;应积极开发各种类型的茶饮,以对应新的市场需求和现代时尚,我已看到大红袍奶茶,这方面可以走得更快、更靠前;应积极探索茶主题菜、主题餐开发,大红袍山庄茶主题宴会的餐饮已达较高水平,可通过举办茶主题的美食大赛,不断推陈出新、丰富品类,让茶餐饮成为武夷山文旅的一大特色;应鼓励开发茶主题文化住宿设施,这方面全国正在快速发展中,如上海迪斯尼儿童乐园主题酒店、广东长隆集团的动物主题酒店、浙江嘉善县的云澜湾弘景四季文化(戏曲)主题酒店,都很受市场欢迎,武夷山“清凉地儿”依托茶园开发的民宿是很好的尝试,今后可利用武夷岩茶、大红袍、正山小种、金骏眉等茶叶品牌,创新性开发一批茶主题特色度假酒店。


第五,瞄准国际知名目的地目标,出台有支撑力的保障措施

武夷山拥有世界级的文旅资源和30多年作为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基础,只要对标国际类似知名目的地,进行查漏补缺、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国际知名度,可尽快跻身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行列。

可积极探索新产品的研创和运营。实践证明,单凭增加旅游的单一要素,未必就能吸引游客和增加效益,如开发一堆形不成实际关联的新景区、新设施、新住宿、新消费场所,便很难为旅游客源所选择;也要防止有的旅游产品运营以后,一旦为市场需求所看好,就很快变成“类公共产品”,被争相复制或模仿,继之便是杀价、压价,最后乱成“一锅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企业研发新产品,让新组合、新线路、新玩法、新消费不断涌现,进而带动更多资源涌入旅游市场,是武夷山“1+3+3”战略构想落地的一大关键;从这个意义上看,既要开发必要的接待和配套设施,更要狠抓新产品的组合和运营,否则便无异于只会生产大量水泥、砖头、钢材、门窗、瓦片,而不会构筑美丽宜居的生活片区,更不会在房地产市场风生水起。

应切实弥补短板和薄弱环节。“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说的就是旅游场景和生活环境的“主客共享”。一个地方旅游环境如何,并不仅限于旅游景区、度假区,而是在游客抵达目的地时就“全时空”开始了,包括机场、车站、城区、餐馆、市场等诸多方面。因此,对于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政府部门要负责改善好、维护好;基础设施建立起来只是第一步,后续的运营和维护则更重要,可委托企业运营或管理专营,给予广告代理权的补偿,反之建了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厕所等,如果不能物尽其用,便必然造成投资浪费和游客差评。


应加强新线路、新产品的宣传推广。美团2024年的数据显示,在C端有80%的受访者不知道去哪儿玩、58.6%的觉得信息不足、没得可选。这说明,不可过高估计全国旅游市场营销现状,旅游营销远未做到精准和深入,提升的空间和余地还很大。除了常规的宣传营销,还要多做一些节庆活动、民俗活动、茶事活动。旅游1+3+3战略构想的宣传,可携手各类媒体,把新编线路推出去,让人们觉得武夷山“上新”“出新”;可争取列入国家和省级旅游线路,以更大范围提升知名度,如武夷山国家公园一号风景道,2024年11月6日入选全国第二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就是成功一例;应确保方便网上查阅,现在查阅某地旅游资讯,经常出现自动跳转现象,不能查到所想查和该查的,搜阅者在连续经历几次之后便没有兴趣了;可组织媒体采风体验和报道,如央视的一些栏目就很有影响,《山水间的家》《三餐四季》《非遗里的中国》《跟着书本去旅行》,也可请中央其它媒体组织采风;可开辟武夷山旅游“上新”专栏,包括游记、旅拍、抖音,给予适当评奖。

应加强入境旅游市场的开发。不论是建设世界级景区和度假区,还是跻身国际旅游目的地,入境游客量及其所占旅游接待之比,都是理所当然的硬指标。首先要改善对外的大交通,第一位的是开通或增加国际航线,也应改善与省内外主要入境游城市间的交通,国内主要是与大湾区、长三角城市之间,省内就是与福州、厦门、泉州之间。二是搞好旅游产品的提档升级,增加入境游客感兴趣的旅游产品,包括类型、玩法、价格和时长等。三是提升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如加强外语服务,包括旅游资讯、问询、标识、标牌、讲解、支付、预订、投诉等,以及打车出行、就餐选择、购物便利化等;四是加强宣传营销,多举办国际活动,让武夷山被广泛了解。

总之,对旅游“1+3+3”战略构想的谋划、研讨和实施,具有潜在的重要现实意义。不仅对疫后武夷山旅游业的全面恢复,将发挥开辟新思路、注入新动能、创造新抓手的作用,有利于旅游业尽快走出低谷、加快步入新一轮健康发展周期;而且对即将迎来的旅游“十五五”时期,也是一种超前思考、战略谋篇、创新布局,有助于开阔视野、优质发展、提档升级,进而加快跻身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进程。因此,武夷山大旅游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本文系作者据2025年1月16日在“武夷山市文旅经济‘1+3+3’务虚会”的发言整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