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周刊编辑部的年度书选已经持续存在了逾二十年。在这二十几年中,我们选出了众多触动心灵、启发智识、开阔眼界的书籍,试图让这些书籍帮助我们相对更好地面对生活,面对自我。正是在对这些领悟的阅读中,我们看到生命困惑、痛苦、愉悦、狂喜的丰富可能性。而就像有些诗人、思想家、艺术家已经体验或意欲抵达的,生命之丰富可能性的某种极点,或许是一种“我”与“万有”合一的状态。无我,无青山。只余纯粹存在之光。今年,我们再次从一整年的好书中遴选出了12本值得阅读的优秀书籍及三个特别致敬,秉持着“公共立场、专业品格、独立精神、现实情怀”的原则,与读者一同领略不同维度的思考极点。
2024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特刊。
陈希颖,明室Lucida创始人、主编。
这一年
仍有耳目一新的作品脱颖而出
新京报:作为一个独立图书出版品牌,明室Lucida已经成立4年。相比往年,2024年这一年对明室Lucida而言最大的变化和挑战是什么?
陈希颖:过往经验的失效,无论是选题还是营销上的。比如最初在选题阶段会觉得卖得不错,也颇受到期待关注的书上市后没有预想中卖得好,乃至惨淡。在宣传营销上,过去常规的方法都试过之后却出现转化率的失灵,也就是说想要读者去买以及读一本书变得更难,需要更充分的理由。在图书越发不是必需品的年代,如何让读者拿起一本书成了当下所有出版机构的挑战,对明室来说也是如此。但在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之下,我们仍然看到一些耳目一新的作品脱颖而出。那么对我们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唯有对选题的研究更加深入、细化,对产品的制作更加用心,对宣传的策略更加得当才有可能在这个时代生存下来。
新京报:近年来,书业刮起“直播风”,出版机构自播、达人带货已经成为不少图书出版机构重要的营销渠道。作为一家图书出版品牌的负责人,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陈希颖:自我迈入书业的这十多年来,我们的营销渠道一直发生着变化。从媒体时代到新媒体时代,到现在的短视频时代,以及书业的直播这几年也一直处在变化之中。对于出版机构来讲,直播确实给很多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过往渠道难以企及的销量,但直播的低价以及高佣金一直是个问题,出版机构需要权衡做一场直播的性价比,尤其是在一些大的直播间。对于明室这样的小型出版机构来说,虽然也上过一些直播间,但真正有效的例子较少。直播效果较好的书的类型是有门槛的,更偏爱大众类的已经有一定声响的书,很多小众的新书很难在直播间露脸,即便露脸也很难收到相应效果。再加上需要低价以及控价,对小型出版机构来讲很难负担其中的成本以及操作难度。但我们也一直在积极探索和直播间合作的可能,能不能在现有条件下找到契合的合作方,对我们这样的出版机构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书
融入日常,获得了许多力量
新京报:2024年,明室Lucida出版了很多引起市场反响和读者关注的好书。请你分享其中一本印象最深刻的书,并告诉我们为什么在做书的过程中,它带给你们最多的成就感。
陈希颖:2024年其实有很多书都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女性图书产品线上的图书。比如《隐墙》《格》《无尽与有限》《正常故事》等。它们无论是小说还是非虚构,是引进书还是原创书,都体现了明室做女性类图书清晰的思路。
《语言恶女》,作者: [美] 阿曼达·蒙特尔,译者: 李辛,出品方: 明室Lucida,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 2024年6月。
但最想举例的还是《语言恶女》这本书。作为一本看上去略小众的语言学类的社科作品,甫一上市,就引发了许多关注与讨论。在明室小红书上所发的本书目录的万赞笔记成为许多读者了解这本书的契机。而在很多后续评论与反馈中我发现,这本书开启了大家看待语言的全新视角,反思我们使用语言中的厌女词汇,并积极地去改变,这样的行动融入了我们的日常,获得了许多力量。年底这本书获得了豆瓣“年度图书”以及“年度历史文化图书”。明室的播客“有关紧要”以此为主题制作的节目也登上了小宇宙的首页,创下了播客有史以来的最高播放量。
采写/李永博
编辑/罗东
校对/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