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每一部小说都有独立且完整的故事,但你若自诩“资深金庸迷”,就会知道他的故事要放在一起品读才更有韵味,就因为金庸的故事与故事之间是存在关联的,而这种关联在故事中的体现就是“传承”二字。
比如《倚天屠龙记》中,那黄衫女子的出现就给人一种惊艳之感,倒不是因为这个角色有多貌美,或者是她的武功有多强,而在于她是古墓派传人,是杨过与小龙女的传人,她飘然登场时,也有几分当年小龙女的影子。
(黄衫女、小龙女剧照)
不过这些自带情怀属性的角色固然能勾起读者对前作的回忆,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她为何要几次出手帮张无忌?
一、黄衫女莫名的好意
黄衫女第一次登场是在丐帮总堂,此时周芷若被困丐帮,张无忌则只身闯关,这桥段与萧峰带着阿朱被困于聚贤庄有些相似,只是不同的是张无忌可没有萧峰那般疯狂,若没有黄衫女出手,他能不能活着走出丐帮,也着实难说。
当然,你可能要说了,这一次黄衫女的出手并不是为了救张无忌,而是受史红石之托。
那第二次在屠狮大会上,又该如何解释?
当时张无忌与那少林三渡纠缠不休,而周芷若又出手杀向谢逊,眼看狮王就要殒命于周芷若的九阴白骨爪之下时,黄衫女出手了。
书中只道:“蓦地里黄影闪动,那黄衫女子飞身过来,夹手夺去他短刀,顺手掷在地下,飞足踢中了他穴道,令他动弹不得,跟着斜身而前,五指伸张,往周芷若头顶插落,所使手法,与宋青书杀毙丐帮长老的全然相同。周芷若五根手指与谢逊顶门相距虽不过尺许,但敌人身法实在太快,只得翻手上托,挡开这招。”
(赵敏、黄衫女、张无忌剧照)
显然,黄衫女此时就是冲着救谢逊去的,同时也是为了帮张无忌。
事后她对张无忌说的那番话更是耐人寻味。
书中只道:“黄衫女子跃回松间,向张无忌道:‘张教主,屠龙刀和倚天剑就在你们曾待过的小岛之上,请你派人去找一找。’张无忌一怔,道:‘难道……’黄衫女子道:‘这对刀剑以后就由你保管吧!号令天下,驱除胡虏,保障生民,正该善用此刀此剑!’身形晃动,已飘然退出松间圈子。”
尽管她这话也算不上是“命令”,但也算是将某种信念托付给了张无忌一般。
她为何要这么做?
这事或许还得从杨过之死说起。
二、杨过之死
杨过是怎么死的?
没人知道,毕竟金庸并没有将杨过被杀的过程写出来,他在书中最后一次登场,即是《神雕侠侣》末尾的第三次华山论剑之时。
不过那时候的杨过已然成为当世五绝之一,又有何人能伤得了他的性命?
很简单,你看他得罪了谁就懂了,笔者所指,自然是蒙古人。
(杨过剧照)
当初他在襄阳大战中宛若救世主一般登场,先杀金轮,再杀蒙哥,蒙古大军顿时乱成一团,只得退兵,蒙哥之死必然会让新一代的大汗忽必烈耿耿于怀,即便他是蒙哥之死的受益者,因此成为大汗,但即便是做做样子,他也该杀了杨过,为兄长报仇,才能让蒙古诸部服他。
所以无论杨过逃到天涯海角,忽必烈都势必会让蒙古大军将他揪出来。
若剧情是这般发展,那结局也就不难猜测了。
当年那场襄阳大战中,金庸就借郭芙之口提到了顶尖高手是否有能力对抗千军万马,只道是:“郭芙眼见丈夫身旁的士卒越来越少,一颗心不住的下沉,深知战阵中千军万马相斗,若落了单被围,武功再高也必无幸。”
是的,当初群雄能击退蒙古大军,是剧情需要,后来的郭靖守不住襄阳则是历史必然,蒙古一方踏平中原群雄只是时间的问题,后来落单的杨过怕也难逃一死。
杨过死后,小龙女该何去何从?
(小龙女剧照)
自行了断?
怕是没那个机会,因为当初杨过带着小龙女在蒙古军营时,那忽必烈就对小龙女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说是:“忽必烈向小龙女望了两眼,心下暗惊:‘人间竟有如此美丽的女子。’见她与杨过携手并肩,神情亲密,问杨过道:‘这位姑娘是谁?’杨过道:‘这位龙姑娘,是小人的授业师父,现今也是小人的妻子了。’”
当初忽必烈敬杨过三分,自然不会多说什么,也仅仅只是赞美小龙女貌美而已,如今双方已成死敌,忽必烈恨不得将杨过抽筋扒皮,自然也不会顾及杨过与小龙女是什么关系了,他只想夺走这女子,可想而知,杨过死后,小龙女多半会落入忽必烈手中。
三、共同的敌人
如果龙杨二人一个被杀,一个被擒,那黄衫女子又是谁养大的?
她登场时的那排场已经给出了答案,只有一种可能,程英因思念杨过前往活死人墓,却从古墓侍女那得知杨过被害,只留下年幼的黄衫女子无人管教,于是她主动担起“养母”的责任,将黄衫女子抚养长大,并让她日后要为父母报仇。
可黄衫女子的能力终归是有限的,凭她一己之力如何能对抗蒙古,推翻大元?
(蒙古大汗剧照)
她见明教此时已成抗元先锋,那张无忌又是人中龙凤,是个值得信赖之人,于是她便出手协助张无忌,借他之手来推翻大元王朝。
至于后来发生的一切,也确实如她计划的那般,张无忌和明教势力确实推翻了大元王朝。
至于金庸为何没将后神雕时代的这段故事写出来,或许是因为杨过夫妇的结局过于凄惨,怕读者难以接受,读者也只能通过书中的细节来脑补这段剧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