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迷都知道,《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以及《倚天屠龙记》是被合称为“射雕三部曲”,而郭靖则是这三部曲中的灵魂人物。
《射雕英雄传》是郭靖的主场,那不用多说,《神雕侠侣》中,郭靖虽然退居二线,但也是杨过的人生导师一般的存在,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神雕大侠”。
然而到了《倚天屠龙记》中,金庸却没让郭靖成为新一代的引路人,而是直接将他写死,这不免让读者难以接受,一代北侠郭靖最终只能死在乱军之中,金庸为何要赋予他如此凄惨的结局?
(郭靖、黄蓉剧照)
答案或许很简单,不过是因为后世武林中有几位出类拔萃的郭靖后人。
一、统领群雄的帮主
从明面上来看,似乎金庸并未给郭靖创造孙辈的人物,其实你若是这么认为的话,那只能说明你还不够“资深”。
因为在连载版的《倚天屠龙记》中就明确提到过郭靖的一位孙子,当然,严格来说,那应该是外孙。
而那孩子即是耶律齐和郭芙的儿子,其名为耶律渊如。
关于那人,书中只是借俞莲舟之口提到过他的大名,说是:“俞莲舟见他背上负了六只布袋,心想这是丐帮中的六袋弟子,地位已算不低,如何竟干出这种卑污行迳来?何况丐帮素来行事仁义,他们帮主耶律渊如又和大师哥宋远桥是极好的朋友,这事可真奇了。”
(郭芙、耶律齐剧照)
这段描述出自连载版《倚天屠龙记》第二十一回,这里虽然提到耶律渊如与宋远桥是好友,但那只是年龄上的问题,真正论武林地位,耶律渊如对标的应该是宋远桥的师父张三丰,毕竟他也是一帮之主。
而丐帮历代帮主都会降龙十八掌与打狗棒法,加上他是郭靖一脉的传人,说不定还继承了父辈乃至外公这一辈的武功,耶律渊如的武功上限有多高,着实难以估量。
只是不知为何,金庸要在后来的三联版中将这个角色删除,有一说是因为他的存在与史火龙的出现存在矛盾之处,但无论怎么看,被删的也应该是史火龙,毕竟那家伙可没有“郭靖外孙”的身份。
二、暗中相助的女侠
除了在明面上统领丐帮的耶律渊如之外,另一位在暗中抗击大元的高手也可能是郭靖的孙子。
笔者所指不是别人,正是那后来成为古墓派掌门的黄衫女子。
当然,你可能要说了,黄衫女子分明是杨过一脉的传人,为何会与郭靖产生关联?
道理很简单,黄衫女子登场时的那番描述就是最直接的证据。
(黄衫女剧照)
书中是这么写的:“八女站定方位,四具瑶琴上响起乐调,接着洞箫加入合奏,乐音极尽柔和幽雅。张无忌不懂音乐,然觉这乐声婉转悦耳,虽身处极紧迫的局面之下,也愿多听一刻。悠扬乐声之中,缓步走进一个身披淡黄轻衫的女子,左手携着一个十二三岁的女童。那女子约摸二十六七岁年纪,风姿绰约,容貌绝美,只脸色太过苍白,竟无半点血色。”
显然,这不是古墓派一贯的低调做派,反倒像极了黄药师那桃花岛一脉的做派,又是吹箫又是抚琴,不是么?
而金庸也早在《神雕侠侣》末尾就暗示过,小龙女极有可能会在正篇故事结束后不久便毒发身亡。
比如龙杨二人在绝情谷底重逢时,杨过问小龙女是怎么活下来的,小龙女的解释就十分含糊,但她最后说了一句:“最近五六年来居然一次也没再发,想是已经好了。”
这即是伏笔,金庸让她说“想是好了”的言外之意就是“可能没好”。
甚至《倚天屠龙记》开篇,丘处机送给小龙女的那首词也提到“瑶台归去”的字眼,仿佛暗示小龙女已经归天。
(杨过、郭芙剧照)
郭靖夫妇为宝刀起名“屠龙”,毫不避讳小龙女,也是细节。
而耶律齐后来去向不明,所以郭芙完全有可能在丈夫死后投奔杨过,继而与杨过生下黄衫女子,这就解释了黄衫女子身上为何会有桃花岛一脉的做派。
她后来几次出手帮张无忌,轻松压制周芷若的表现都让她的实力看起来深不可测。
三、归隐山林的隐士
除了耶律渊如和黄衫女子之外,郭靖还有一位隐于暗处的孙辈人物活跃于倚天时代。
不过与耶律渊如一样,那角色也同样只存在于连载版的《倚天屠龙记》中,金庸甚至连一个明确的名字都没有给他,书中只是以“江湖隐士”代指那人。
多数人可能不知道,连载版中的张无忌其实也是会降龙十八掌的,小小年纪的他就凭借那掌法击败了一个成年人贺老三,当时俞莲舟等人都被他的操作惊呆了。
接着张无忌才将自己是如何习得这门神奇掌法的经历说给了众人听。
书中只道:“义父跟我说,他只会得十八掌中的三掌,是跟一位江湖隐士学的,但他总觉得其中的变化有点不大对头,想是其中真正奥秘之处,那位隐士也是没有体会到。”
尽管这里提到谢逊是人为那位隐士没将降龙十八掌的精义领悟,其实对方完全有可能是对谢逊有所保留。
(谢逊、张无忌剧照)
当然,这里更重要的是证明他和郭靖的关系,而要证明这一点也很简单,就说降龙十八掌这门武功,除了历代丐帮帮主,也就只有郭靖将它修炼全了,即便是丐帮中有功劳的弟子,也最多只得一两掌,这人却懂得至少三掌,他若非郭靖的后人,又如何能学得到这门武功?
而这人就完全有可能是郭破虏之子,只是说来可惜,金庸并未将此人的故事展开细说。
无论如何,以连载版的设定为准的话,倚天时代算是有三位郭靖的孙辈登场,郭靖若不退场,那未免有“炒冷饭”的嫌疑了,金庸让他为年轻一代让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