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在中国文化中既是神秘的生命图腾,亦是智慧的永恒象征。从上古伏羲女娲的蛇身交缠,到四神玄武的龟蛇共生,蜿蜒的蛇影早已镌刻进华夏文明的基因。这个春天,让我们走进皖西博物馆,透过战国铜器的蟠虺纹、汉代铜镜的玄武图、明代神像的足间玄武,解码文物中“蛇”的千年隐喻,感受方寸之间的天地灵光。
战国
蟠虺交缠,青铜上的永生密码
四绞龙铜带钩 战国
六安经开区双龙机床厂墓地出土
铜带钩。侧面略带弧形,螭首,面部眉、鼻、眼、口清晰。钩尾为四条相互盘结的蟠虺,面部、身部纹饰清晰。钩背下端有一圆形钩纽。
蟠虺纹铜镜 战国
六安市城北窑厂出土
直径8.2,厚0.1厘米。薄身小圆镜。细拱形纽,圆纽座,座周饰八个长方块,细密的点状地纹上饰相互缠绕的八条虺纹,虺首呈三角形,分布于镜身边缘。
蟠螭纹提梁铜盉 战国
六安市城西窑厂出土
口径7.2,腹径14.3,高18.3厘米。由盖与身两部分扣合而成。盖顶平,中心留有纽孔,交缠的五条虺纹遍布其上,虺首聚于纽缘。盖壁直,上饰绹纹。盉身直口,丰肩,扁鼓腹,圜底,下承三蹄足。肩部置提梁,提梁两端分别对应腹部的伸出的兽首状流和扇形扉棱状尾。提梁满布云纹,且前端铸龙首,横段有对称的扉棱,末端出一小卷尾。盉腹部饰蟠虺纹、绳纹和垂叶兽纹。流、尾上饰雷纹,足上部铸云雷纹。
四神玄武,衔蛇镇北的天地秩序
四神博局纹铜镜 汉
六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土
直径13.5,缘厚0.5厘米。 圆纽,柿蒂纹纽座,座外饰三线方框,框外四角各有一圆片纹,将主区纹饰分为四组,间饰博局纹、青龙与羽人、白虎与瑞兽、朱雀与禽鸟、玄武与蟾蜍图案,其外依次饰射线纹、宽平素纹、三角波折纹各一周。 窄素缘。
铜蛇首带钩 西汉
六安市城东开发区墓地出土
螳螂形身,蛇头形钩首。颈细,圆弧腹背,背有一扁圆形纽。
长宜子孙铭铜镜 东汉
六安市九里沟窑厂征集
直径18.5,缘厚0.4厘米。 圆纽,柿蒂纹纽座,蒂间铸“长宜子孙”四字,篆书。 其外两周射线纹夹一周宽平素凸弦纹。 主纹由四枚柿蒂座乳钉分隔,每区分别饰青龙与羽人、白虎与瑞兽、朱雀与禽鸟、玄武与蟾蜍图案; 主纹外依次饰射线纹、宽平素凸弦纹、双勾波折纹各一周。 窄平素缘。
鎏金玄武,口含天机的道法玄妙
玄武神像 明
六安市新安镇派出所移交
高39.5,宽16,底长25厘米。发髻齐整,后梳至臂部,双耳下垂至颈部,面部丰满安详,面带微笑,浓眉,双眼下视。端坐于榻几之上,颈部蓝色衣领外露,戴红色项圈,项圈外缘为菱花,胸前着树叶状花饰。身着长衫,垂至榻几下部,袖口宽大,垂至足部。右手托玉带与胸前,左手放于左腿上。红色绶带下坠,中段系结,双脚为衣衫覆盖,仅露脚趾。两脚之间伏玄武,首后视,口含长蛇。榻几色黑,四足外撇。铜质,鎏金。
从战国的蟠虺到明朝的神像,这些文物中的蛇,早已超脱具象形态,成为贯通生死、链接天人的文化密钥。这个春天,不妨来皖西博物馆,与千年蛇影对话,在纹样褶皱间触摸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脉搏。
来源:皖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