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喧天秧歌舞,红红火火闹新春。连日来,为了即将到来的元宵节花会展演,全区各乡镇的花会队伍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准备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呈现最精彩的演出,向着更大的舞台迈进。
在旧县镇,有一支活力四射的百人秧歌队。走进排练现场,秧歌队队员个个精神抖擞、神采飞扬,他们挥舞着手中的彩扇和手绢,伴随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和欢快的音乐节奏,变换舞姿和队形,一招一式反复练习,每一个动作都力求标准、优美。
大家互相监督、互相纠正,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要配合得恰到好处。为了培养团队默契,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合练,不断磨合节奏,调整步伐。即使是数九寒冬,训练时大家也都练得汗流浃背,衣服被汗水浸湿,却没有一个人喊累。
“我扭秧歌到今年30多年了,参加这种活动,心情好,精神也好,感觉鼓一响,我就年轻了,特别喜欢这个活动。”百人秧歌队队员陈桂琴说。
自2023年9月成立后,百人秧歌队便成为当地文化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支队伍由一支总队和13支分队构成,357名队员满怀热忱,用舞蹈讲述着旧县镇的故事。秧歌队积极开展入村入社区培训、展演宣传活动。秧歌队服饰色彩鲜艳、设计美观,极具地域特色;动作简单却不失韵味,易学的特点让村民们轻松就能参与其中;欢快的节奏更是感染力十足,只要音乐响起,就能带动现场的气氛。每次展演,都能吸引大批男女老少围观,不少村民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跟着队伍舞动起来,热闹红火的场面展现出旧县镇和美欢乐的乡村文化氛围。
为了能在此次元宵节花会展演中更好地展现旧县镇百姓的精神风貌,队伍从357名队员中预选出60人组建了精英队。“我们希望在展演那天,为观众们送上一场视觉盛宴,让旧县镇的秧歌文化走进更多人的心中。”旧县镇党委宣传委员马琳说。
如果说秧歌是花会展演中的重头戏,那么高跷则是花会展演中妥妥的吸睛“选手”。元宵节的脚步日益临近,延庆区高跷协会正为即将到来的花会展演进行着最后的冲刺准备。
2月9日,距离花会展演还有3天的时间,记者走进区高跷协会的训练场地,便能感受到那种紧张又热烈的氛围。队员们早早地就来到这里,开始做热身准备,每一个动作都做得认真细致,为的是在高跷上能有更好的发挥,避免受伤。
高跷,作为一项传统民俗技艺,可不是那么容易驾驭的。只见队员们熟练地拿起自己的高跷,稳稳地绑在腿上,动作一气呵成,这背后是无数次练习积累下来的经验。看似简单的走路,在高跷上却需要极高的平衡感和协调性。
延庆高跷至今已传承几百年,由延庆区所有高跷爱好者接力延续。今年38岁的王晓琴作为高跷队中为数不多的女队员,着力将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延续。“我从小就看老一辈人表演,耳濡目染,也爱上了这门艺术。”王晓琴告诉记者,她从8岁开始学习高跷,延庆高跷的角色有:老渔翁、打头棒、包头、武扇等各种角色,到了夜晚,表演者手持花灯,将民间花会和灯会相结合,异彩纷呈,独具韵味。
除了基本步伐,表演动作也是训练的重点。高跷队的表演融合了舞蹈、杂技等多种元素,动作夸张又富有美感。只见队员两两一组,整齐划一地开展坐腿、刹腰等传统动作,配合着相吻合的特有妆容,极具表演力。目前,高跷队已有50余名队员,今年,为了保障老队员的安全,也为了高跷更好看,有几位60岁以上的老队员退出,递补的是5岁至20多岁的新队员。
“我今年14岁了,自打我记事以来,就看妈妈跳高跷。我9岁的时候,第一次能够稳稳地站在了高跷上,那种感觉真是太棒了。”延庆区第四中学学生郭佳琦说,“后来,我陆续地前往延庆万达广场、永宁古城等地参与高跷表演,每次听到观众的喝彩与鼓掌声,我都特别有成就感,也更加坚定了我传承高跷文化的想法。”
今年的元宵节花会,高跷队将倾情演出,为市民们献上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我们希望借助元宵节花会这个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上高跷,将这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延庆区高跷协会干事、延庆区高跷非遗传承人杨永红满怀信心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