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正月十三,在民间习俗中,这一天被称为“灯头生日”,与之对应的仪式为: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

之所以被称为“灯头生日”,是因为元宵节闹花灯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各家各户都要试点一下制作好的花灯,因此被称为“灯头”之日。

我国大部分地区,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



据相关文献记载,这个习俗起源于宋朝,早在南宋理宗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就有“请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元宵节闹花灯,一般从正月十三就开始扎彩灯。每逢元宵节期间,民间总会唱起这首传承千年的歌谣:“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正月十三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忙起来扎彩灯。

也就是说,正月十三为“上灯”;十四为“试灯”;十五为“正灯”;十七为“罢灯”。从正月十三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张灯结彩扎彩灯啦。



吃汤圆。民间谚语里说,“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五过小年。”这里的圆子指的就是汤圆,正月十三晚上全家吃汤圆,寓意“圆圆满满”。

汤圆是正月十三的“标配”,尤其是南方人,这天必吃。正月十三吃汤圆,寓意着新的一年家人团聚、幸福美满,这一习俗与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相呼应,能让元宵节的气氛更加浓厚。

吃“圣虫”。所谓“圣虫”,是用面粉制作的各种形状的糕点,一般为鱼形、蛇形(也称小龙形)、刺猬形。据老人说,正月十三吃“圣虫”可以去掉地里的害虫,还可以去除霉运。

这一天,村里的妇女们三五家凑在一起,一起和面、裁剪、雕刻、蒸煮,做春节的最后一“忙”,迎接元宵节。

一个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圣虫”,在一双双巧手下出炉。“圣虫”之“圣”,谐音“剩”“升”,“圣虫”宴,寄寓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景。


面食糕点——“圣虫”

吃豆腐。豆腐这一日常菜肴,是正月十三的餐桌“标配”,更是这天的“吉祥物”,因为豆腐谐音“都福”,被认为是能带来福气的食物。

据说在南方地区,正月十三必须吃豆腐。习俗由远古而来,在沿海渔村,豆腐是祭祀海神的重要祭品,渔民希望吃过豆腐后,出海捕鱼能顺风顺水、鱼虾满仓。

还有一些地方觉得,豆腐干干净净,方方正正,吃了后能把所有的晦气都赶走,新一年好运都往家里跑,同时,做人也都堂堂正正、清清白白。老祖宗果然有智慧。



正月十三,忌出远门。在民间习俗中,正月十三这天,不能出远门。

一种说法是,正月十三也被称为“毒日”,出远门容易染上不好的东西;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远门,怕把家里的福气和好运都带走了。

据有关文献称,正月十三这天是“杨公忌日”,又称为“杨公十三忌”,相传是唐代风水宗师杨筠松根据“二十八星宿”顺数而订定。

“杨公十三忌”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重视,在千年的传承中,人们认为这十三个日子不能开张、动工、嫁娶、等,尤其是不能出远门。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古时的习俗早已成为历史的尘埃。毕竟,咱得信科学。

愿我们所有人,在全新的2025年——心中有暖,身边有情,幸福常伴,好事常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