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歼-8战斗机是中国研制的第一种双发战斗机,作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其生产过程充满了艰辛,90年代国防经费缩减,中国航空工业定货萎缩,为了生存,各飞机公司开始开发出口型机型,成都和南昌飞机公司的歼-7和强-5非常好卖,但沈阳公司开发的歼-8I1M战斗机销售很不顺利,最后以失败告终,市场开发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挑战。



一:歼-8战斗机的性能

歼-8战斗机的研制目的是中国空军急需一种可全天候超视距作战的高速截击机,以应对来自苏联的图-22M轰炸机威胁,当时中国空军装备的PL-2红外制导空空导弹只能探测到目标的尾焰,必须绕到后方才能发射,然而射程又非常小,射击窗口不但短暂,还要小心轰炸机尾炮的高精度射击,拦截难度可想而知,1965年,中国就在从越南战场获得的AIM7空空导弹基础上研制PL-4雷达制导空空导弹作为歼-8战斗机的配套武器,但歼8装备的204雷达最大探测距离不过28千米,还是力不从心,经历了80年代后期“和平典范”项目失败,歼-8战斗机在90年代末才突破了机载脉冲多音勒雷达的技术瓶颈,实现了全天候,全向拦射作战能力,可以压制幻影-3、F-5、F-104,米格-21等战斗机。



但日本的F-4EJ战斗机抛物面天线雷达探测距离约70千米,印度米格-23/27战斗机抛物面天线雷达探测距离不超过80千米,歼-8D战斗机只可与之周旋,经过更换涡喷-14“昆仑”发动机,换装探测距离超过110千米的脉冲多普勒縫隙平板雷达和简化版歼-10综合航电的歼-8F战斗机就可以有效对抗,歼-8F战斗机空重不大于9.8吨,内油4.2吨,空战重量12.2吨,机翼面积42平方米,翼载荷约290千克/平方米,空战推比近1.33,升力系数1.3,F-4EJ战斗机升力系数也是1.3,F-4EJ空重14吨,内油5.6吨,标准空战重量17.1吨,机翼面积50平方米,翼载荷342千克/平方米,空战推比近0.95。米格-23/27标准空战重量12.4吨,翼载荷335千克/平方米,空战推比近1.05,因此在格斗空战中均不如歼-8F战斗机。



但无法幻影-2000与F-16等战斗机对抗,幻影-2000战斗机RDY雷达,探测距离近130千米,空重近8吨,机内燃油约3.1吨,标准空战重量9.8吨,机翼面积41平方米,翼载荷239千克/平方米,升力系数、阻力系数类似歼-8F,空战推比0.99,加速性、垂直机动性,侧滑特性,稳定盘施能力不如歼-8,但水平瞬时机动性、航电系统、自动化程度有较大优势,F-16A战斗机的平板缝隙脉冲多普勒雷达虽然探测距离仅60-70千米,也不具备制导中距空空导弹能力,但空重6.8吨,机内燃油2.6吨,机翼面积27.2平方米,标准空战重量8.4吨,升力系数达1.6,空战推比接近1.31,升力系数,阻力系数,推重比,翼载荷略均好于歼-8F战斗机,而且208型雷达缺乏下视能力,如果躲到低空盲区中则可抵消机载火控雷达的优势。



二:歼-8IIM战斗机的起源

歼-8II战斗机在80年代公开后得到了很多国家的关注,虽然性能无法与第三代战斗机相比,但也拥有较强的拦截/格斗空战能力,伊拉克空军首先对该机表现出了很强的兴趣,认为可以与埃及的米格-23和伊朗的F-4“鬼怪”II处于同样的水平,在两伊战争结束前就派人到沈阳考察,伊朗得知后也派人到中国考察,巴基斯坦空军也曾派出技术小组到沈阳进行体验驾驶,这些国家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提出采购的意向,但是歼-8II战斗机刚刚达到技术成熟标准,还没有能力配套所需要的导弹,208型雷达也缺乏下视探测和多用途能力,在国内雷达和武器系统还无法满足为潜在用户的情况下,沈阳飞机公司决定自行投资从俄罗斯引进“甲虫”雷达和R-27中距空空导弹研制歼-8IIM出口型战斗机。



俄罗斯的“甲虫”雷达是苏联首型脉冲多普勒雷达,是前苏联为三代改进型战斗机研制的对空和对地/海探测机载雷达,采用平板缝阵天线和频率捷变抗干扰技术,具备14种任务功能,可以全天候进行多目标探测,对单目标识别、跟踪并进行迎头攻击,还具备对地/对海识别和武器引导能力,主要装备米格-29M/33.苏-27M/30和雅克-141等多个机型,各机型使用不同尺寸的天线,歼-8IIM战斗机使用的是米格-29M战斗机的改装型,天线经过修改以与歼-8战斗机直径900毫米的机头空间配套,加上国产的平显火控计算机,多功能显示器,563BG惯性/GPS导航分系统,大气数据计算机,武器发射控制和外挂管理系统,敌我识别系统等航电系统,多功能机载火控系统提供了苏-27SK战斗机所无法比拟的多用途能力。



歼-8IIM战斗机航电系统性能达到第三代战斗机的标准,优于米格-29基本型战斗机,接近“幻影”2000C战斗机,歼-8IIM战斗机还配备了由向雷达告警装置、主动干扰机和干扰弹投放器组成的国产电子对抗系统,可以进行瞄频干扰。阻塞干扰、拖速/距干扰和主/被动复合干扰,并向飞行员提供工作状态和干扰效果信息,还实现了驾驶杆和油门就能够控制武器选择和机载武器的发射与投放的双杆操纵,座舱在人机界面、操作简便性、舒适性上都优于歼-8II战斗机,维护性也有较明显的改进,主要结构有3000小时寿命和1200小时首翻期,机载电子设备具备自检功能,全机开口率超过20%,口盖都采用快卸接口,电缆、导管和索线都有防错设置,电源、空调和气液系统采用国际通用接头。



机载火控和外挂管理系统可混装俄罗斯与中国的机载武器,如PL-5C、PL-9、R-73红外空空导弹,R-27P、R-77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对地攻击时可以使用激光/电视制导炸弹、250公斤炸弹,双用途子母弹、减速炸弹、反跑道炸弹和90-1.57-2航空火箭弹,全机7个外挂点中的6个机翼挂点都可以挂载武器,机身挂点可外挂1个1400升副油箱,在外挂1个1400升副油箱、2个800升副油箱和2枚近距空空导弹时作战半径可以达到800公里,在外挂1个1400升副油箱、2个800升副油箱和2枚中距空空导弹时作战半径可以达到600公里,外挂1枚Kh-31空面导弹,2个800升副油箱和2枚近距空空导弹时为450公里,外挂8枚250公斤航弹和2个800升副油箱时为300公里,固定武器是1门带弹200发的双管23毫米机炮。



三:出口失败的原因

歼 - 8IIM战斗机在性能和作战能力上有诸多亮点,水平和垂直机动性能在二代战斗机中处于较高水平,近距空战能力比歼 - 7M战斗机提高了 6 - 7 倍,超音速飞行性能达到三代战斗机的标准,但歼 - 8IIM战斗机设计思想是只要求在1000 万美元售价以内实现全天候迎头拦射,沈阳飞机公司开发之前并没有综合航电系统经验,对机载航电协调难度估计不足,研制时间和试验项目的安排不合理,产生了很多计划外的困难,俄罗斯的拖延又加剧了困难,俄罗斯90 年代开始研制无源相控阵机载雷达,还有很多技术没有完善的“甲虫”雷达实际已经放弃发展,只是用吸引中国空军的注意力,以争取改装大量早期生产的歼 - 8II战斗机,所以并不是很重视,歼 - 8IIM战斗机最初计划2000年交付,但仅雷达解决协调问题就拖延了近两年。



加上歼 - 8II战斗机是世界最后批量生产的第二代战斗机,体积和重量都缺乏改进潜力,航电性能和机载武器类似米格-29,但平台性能和技术先进性差距明显,这个代差根本无法弥补,而且歼-8I1M属于截击机,中国战斗机的出口国家都是经济实力不够的小国家,基本购买的都是100万美元甚至更低廉的歼-6、歼-7和强-5战斗机,很少有需要截击机的用户,虽然歼-8I1M的性能超过歼-7M/P战斗机,价格也高了2-3倍,整体技术水平也与三代机存在明显差距,也不如改进后的“幻影”1和F-4“鬼怪”二代战斗机,歼-8II1M采用的R-27P导弹和米格-29战斗机火控雷达在冷战后的战争中战绩恶劣,没有取得任何战果,用户信心远低于预期。



歼-8IIM战斗机2002年前后才完成了定型试验,但间已经错过了销售最佳时期,成本上又无法和歼-7M战斗机竞争,全天候和超视距的性能又没法和FC-1战斗机竞争,中国空军的大规模建设使生产单位不再需要依靠出口歼-8IIM战斗机支撑经济,沈飞基本失去了推进的动力,出口推广工作仅仅5年就停滞了下来,航展也以简易模型凑数,基本是“守株待兔”,伊拉克本来是歼-8IIM战斗机的重要潜在用户,伊拉克空军对歼-8II战斗机感兴趣时是因为两伊战争中消耗很大,但海湾战争后的禁运和封锁基本切断了伊拉克的武器采购能力,伊朗空军在两伊战争期间消耗也很大,急需补充时歼-8I1M战斗机的技术却没有成熟,伊朗空军没有下决心采购,海湾战争后伊朗空军得到大量伊拉克战斗机后又不急了。



巴基斯坦空军对歼-8II战斗机有较高评价,但巴基斯坦空军长期使用美式战斗机,对中国战斗机雷达火控和使用维护并不满意,歼-8IIM在开发时考虑了满足巴基斯坦空军需要,但伊拉克空军的苏联战斗机在海湾战争中表现拙劣,巴基斯坦空军对歼-8IIM战斗机的俄式系统顾虑重重,而且装备歼-8I1M战斗机就必须建立新的维护系统,投资要远大于采购费用,对资金本身就不够充裕的巴基斯坦空军来说难以接受,中巴联合研制的FC-1在性价比上更适合巴方的需要,其他中国战斗机客户经济实力都不高,难承受贵了三倍的价格和复杂导致的维护,而且这些国家大多用于巡逻和反暴乱,并不需要在高强度战争下作战的歼-8I1M战斗机。



如尼日利亚空军90年代后期面临着米格 - 21 机群老化的问题,为此尼日利亚多次与俄罗斯接洽,可资金严重短缺的俄罗斯对非货币支付不感兴趣,其他国家谈判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结果,在尼日利亚空军四处碰壁之时,一家中国建筑公司向尼日利亚介绍了歼-8I1M战斗机,尼日利亚军方对歼 - 8IIM高空高速歼击机这个名称感到十分费解,缺乏专业知识的建筑公司人员又无法解释,只是称相当于米格 - 23战斗机,但当时俄罗斯大量淘汰处理的米格 - 23战斗机价格比米格 - 21 还便宜,尼日利亚误以为歼 - 8IIM价格低于米格 - 21,采购预算被限制在 3 亿美元以内,事实上歼 - 8IIM报价超过 3000 万美元,最后尼日利亚空军于2005 年采购了歼 - 7IN战斗机。



四:结语

歼-8II战斗机至卖出过一架,整个项目投入的人力和设备、资源并没有得到经济回报,失败的教训是中国出口战斗机是以成本优势来争取销售空间,但歼-8IIM战斗机的价格非常不利,如果竞争对手是新生产的米格-23-98或F-4“鬼怪”2000还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此时第二代战斗机已经基本退出市场,歼-8IIM战斗机不得不与性能更好、价格还差不多的米格-29和F-16战斗机竞争,预定销售对像实际只针对几个国家,市场一发生变化就无法保证生产数量而赢利,这种既无口碑又无用户认可的项目失败是可想而知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