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消费
2025年2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正式实施。其中最为关键的一项调整是禁止在淀粉制品中使用脱氢乙酸及其钠盐,而珍珠奶茶中的“珍珠”作为典型的淀粉制品,因此也将禁止使用脱氢乙酸钠。
脱氢乙酸钠是一种常见的防腐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中,如糕点、果酱和酱菜等,用于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其能够有效抑制霉菌、酵母菌和细菌的生长,在规定使用范围和限量内使用是安全的。然而,过量摄入脱氢乙酸钠可能会对人体的肝脏和肾脏造成一定负担。正因如此,新规的出台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新规的实施意味着,自2025年2月8日起,所有生产的珍珠奶茶中的“珍珠”配料将不得含有脱氢乙酸钠。这一规定对茶饮品牌和供应商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同时也推动了行业的升级和变革。
珍珠奶茶作为近年来风靡全球的饮品,其市场上的专门店越来越多,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口感和健康的需求,茶饮品牌不断探索新的珍珠制作工艺和配方。新规的出台,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
目前,茶饮市场上的“珍珠”小料主要分为常温珍珠、冷冻珍珠和快煮珍珠三类。常温珍珠因运输、存储方便,口感Q弹,香型颜色多样而广受欢迎,但其保质期较长,通常含有防腐剂。冷冻珍珠则配料干净、口感软糯,但冷链运输成本高,存储也面临难题,因此不含防腐添加剂。快煮珍珠煮制时间短,操作方便,但因熟化过,防腐剂添加相对较多,品控难度也相对更大。
新规实施后,许多茶饮品牌和供应商迅速响应,纷纷调整珍珠的配方和制作工艺。一些品牌已经开始采用冷冻珍珠,以确保产品的合规性和健康性。例如,煲珠公等品牌从创立之初就坚持使用冷冻珍珠,而一些原本使用常温珍珠的品牌也已经开始探索冷冻珍珠的使用,以顺应新规的要求。
对于使用常温珍珠的品牌而言,新规的实施意味着他们需要攻克工艺难题,更改配方,以去除脱氢乙酸钠。
新规的实施不仅影响了珍珠的制作工艺和配方,也对茶饮品牌和供应商的成本结构产生了影响。替换新防腐剂需要稳定的周期,成本也会有所增加。然而,许多企业认为,这是顺应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健康需求的必要举措。
新规的实施还将加速行业的洗牌。一些小型或技术实力不足的企业可能无法承担高昂的研发与生产成本而被迫退出市场,而拥有强大研发能力和供应链管理的大型品牌则有望借此机会扩大市场份额,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经观消费】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