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鸦片战争(上)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政治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前,中国是满清王朝统治下的独立的封建国家。
清朝政权是以满族贵族为主体的满汉地主阶级的联合专政。清王朝实行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总揽一切大权。皇帝之下设有内阁、六部、大理寺、都察院等机构,分理政、法及行使监察职能。雍正时期设立的军机处,这时已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核心机构。清朝在内地18个行省设总督和巡抚;边远地区设立将军,掌管边疆的军政治理权。
鸦片战争前,清王朝的统治日趋腐朽衰落,"官以贿成,刑以钱免"的现象比比皆是。各级官吏巧取豪夺,贪污成风。这一时期的国家军事力量也日渐削弱,一向崇尚武功、强悍勇猛的八旗兵也武事荒疏、逐渐腐化。社会经济方面的突出特点是土地兼并在全国盛行,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更加残酷,农民反抗情绪与日俱增,国内危机四伏。
打开中国商品市场的大门长期以来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同愿望。面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凯觎,中国封建政府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自1757年起(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开始限制中外贸易,仅准在广州一口通商,并且规定中外贸易由公行垄断经营。公行享有清政府给予的特权,只有它可以承销外洋进口货与代办内地出口贷。它是外国商人与中国政府之间唯一的媒介。参加公行从事对外贸易的商人,当时称为洋商(外国商人称为外商),习惯上称为十三行。自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政府通过十三行连续颁布几次防范夷人章程。1835年(道光十五年),两广总督卢坤颁布的《防范夷人章程》规定:(1)兵船不准驶入内洋,否则封舱驱逐;(2)不准偷运枪炮及私带妇女等至广州;(3)裁节外人内河船只,禁止不时闲游;(4)查拿在洋私买税货。
清政府不仅在沿海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采取闭关政策,对商民也实行禁止沿海贸易的政策,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封锁隔离政策,禁止边民到内地进行贸易和开垦,造成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更加落后的局面。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处心积虑的侵略企图,闭关有防范、自卫的一面,但实际上这些措施并没起到具体作用。闭关政策也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无求于人的大国主义思想,自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因而轻视与他国的往来与贸易。
2.鸦片贸易和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西方列强一直对中国怀有侵略野心,他们急于开辟中国这个市场,终于找到了鸦片这种扣击中国大门的特殊商品。贩卖鸦片不是个别鸦片贩子的不法行为,而是受到英国政府支持、符合英国殖民政策的罪恶行径。18世纪中叶,英国政府就确定给予东印度公司以鸦片的专卖权。英国驻印度殖民政府第一任总督哈斯丁斯明确说过:"鸦片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有害的奢侈品。除仅仅为对外贸易的目的外,它是不被容许的。明智的政府应该严格限制鸦片的国内消耗"。在印度,英国殖民当局强迫孟加拉省种植鸦片,并严密垄断这种毒药的全部生产,甚至研究如何把鸦片的调制达到适合中国吸食者的口味。运到加尔各答的鸦片由政府标价拍卖,然后再由投机商人转手给走私商人运往中国。参与向中国贩卖鸦片的还有美国和俄国。
1729年前后,每年输入中国的鸦片不超过200箱。1757年英国占领了印度的鸦片产地孟加拉以后,大力发展对华鸦片贸易。1767年以后,英国每年输入中国的鸦片达1000箱,每箱获最高纯利1000元。到19世纪20年代前,英国每年从印度输入中国的鸦片达到了4000箱(每箱120斤)。30年代以后,鸦片输入量剧增,1838-1839年达到35500箱。鸦片的大量输入,不仅造成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严重逆差,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而且严重损坏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鸦片烟毒在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泛滥成灾。清朝统治者中的多数贵族大臣终日昏昏,热衷于鸦片走私给他们带来的利益和享乐。只有少数具有爱国思想的官吏士绅对烟毒所造成的危害深为焦虑,力争堵塞鸦片走私渠道。
1838年,力倡禁烟的鸿胪寺卿(掌殿廷仪礼)黄爵滋上奏皇帝,建议在严厉查禁鸦片贩的同时,要重治吸食者。这一奏折得到湖广总督林则徐和两广总督陶澍等人的坚决支持。
林则徐是主张严禁鸦片的主要代表人物。1838年7月,他遵旨筹议《严禁鸦片章程六条》,并在两湖地区切实实行禁烟措施,成绩显著。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则徐等人的禁烟主张,12月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前往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3月10日,他到达广州,到后第八日,即发出收缴外商鸦片的命令,责令所有进出广州的外国商船出具"甘结"(保证书):"永远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他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他还出示告谕军民绅商,凡吸食鸦片者要立即呈缴烟土烟具,限期戒除,同时还指名捉拿贩烟要犯。
林则徐的禁烟命令和措施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决支持。英国商务监督义律等人阴谋破坏禁烟运动。义律指使大鸦片贩子颠地潜逃,阻止英商缴烟、具结。林则徐接到当地群众的禀报后,派人监视洋馆,下令停止了中英贸易。义律不得不指令英国商人遵照中国法度申报存烟数量,按期上缴,并劝美国商人缴烟,承诺烟款由英国政府支付。
从4月12日到5月21日,共收缴鸦片19,179箱又2,119袋,共重2,376,254斤。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率地方官吏将200多万斤鸦片在虎门全部销毁。虎门销烟的场面盛况空前。海滩上鞭炮齐鸣,掌声雷动,群情激昂,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意志,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反动气焰。林则徐领导的这场禁烟运动成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伟大斗争的起点。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
林则徐(1785-1850年)福建侯官(今福州)人,1811年中进士,历任地方官,有廉洁之美名,实心任事,并具革新倾向。1837年2月升任湖广总督,任内力主禁烟。林则徐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也是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是把维护民族利益和了解世界统一起来的杰出政治家。他组织人员把搜集到的有关西方国家的地理历史资料编成《四洲志》,派人翻译西方国家的书籍和报刊,以便让国人了解世界,中国近代地主阶级大多鄙视西方,不愿与外国人接触,对西方先进技术不屑一顾,妄自尊大。然而,林则徐在禁烟斗争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解世界的必要。他不是闭关主义者,更不妄自尊大和盲目排外。他在广东,一是禁绝鸦片;二是鼓励合法通商。他所打击的只是那些鸦片贩子以及背后支持他们的英国官员,而不是一般的正当商人。林则徐提出"奉法者来之,违法者去之"的斗争方针,成为反侵略和学西方结合起来的务实的政治家。在禁烟斗争中,他一不向贿赂伸手,二不向困难折腰,以坚强的意志和果敢的行动赢得世人敬仰,就连英国人也敬重他。在他死后不久,英国有人为他制作了腊像,陈列于伦敦腊像馆,而且陈列的时间相当长。他是19世纪中期名震全球的伟人。
林则徐的一生是悲壮的。1840年,他接替邓廷桢任两广总督。由于他坚决反对英国侵略者,遭到投降派的诬谄和打击,同年10月被革职。1841年,林则徐赴浙江筹划海防;1842年被流放新疆伊犁。他在新疆兴办水利,开垦农田,为民办事,为国效劳。1845年,林则徐被起用为陕西巡抚,擢云贵总督,后因病辞职回籍。1850年,清政府又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去处理广西的农民起义问题。他抱病前往,病逝于广东潮州途中。林则徐善诗文,有《林文忠公政书》和《信及录》等。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