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2月7日至9日,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州前方指挥部重点支持的文化润疆项目《天山问渠》在江苏大剧院戏剧厅上演。此次演出是推动苏伊两地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实践,也是江苏文化援疆阶段性成果的生动展现。
细腻婉约与热情奔放相结合
《天山问渠》由江苏大剧院与伊犁州歌舞剧院联合制作。该剧以林则徐的故事为背景,以音乐歌舞剧的形式,讲述了一位在江苏求学的新疆伊犁学子林一与林则徐的故事。
林一因为撰写“林则徐在伊犁”的毕业论文回到家乡,在探寻林则徐足迹的过程中,他穿越时空与林则徐相遇,亲历了林公被贬谪伊犁期间兴修水利“湟渠”的生动场景;见识了林公“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在伊犁“海防和塞防并重”的深远视野;见证了林公禁烟、治水、兴修水利的功绩中积淀的爱国情感;领略了一代又一代人血脉相连、无私奉献、接续奋斗的精神风貌;感受了林公深沉的忠于国家社稷、为民赤忱奉献的伟大情怀,从而深受感染,决定选择扎根家乡、建设美丽边疆。
全剧共分为序幕、问山、问渠、问心和尾声五个部分,60余位演职人员以精湛的技艺,将歌曲、舞蹈完美融合,同时巧妙地将江苏的细腻婉约与新疆伊犁的热情奔放相结合,为观众带来视听上的双重盛宴。
此前,该剧已在伊宁、奎屯、乌鲁木齐成功演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歌舞剧院副院长周雄彪告诉记者,此次在南京公益演出,“也是感谢一批又一批的江苏援疆干部,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给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我们也想通过这个剧让江苏群众能够到伊犁去走一走、看一看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这些年发生的巨大变化。”
以现代剧手法传承发扬林则徐精神
“这也是江苏大剧院创作的第一部歌舞剧。创作过程中,主创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进行了多次深入的采风,在整部歌舞剧当中融入了当地的多民族特色。”江苏大剧院副总经理李斯思分享了幕后的创作故事。
歌舞剧《天山问渠》以现代剧的手法,以歌舞剧为表演形式,结合林则徐的人生历程,以年轻人林一的视角塑造这个故事,根据他的所见所闻,发生层层推进的情感变化。该剧也通过主人公林一的视角,展现了年轻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成长与蜕变,以及他们对林则徐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李斯思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林则徐是一位知名度非常高的民族英雄,“但是林则徐在伊犁发生的故事,可能绝大多数观众不是很清楚。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古今传承的形式,让生活在2025年的观众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推动苏伊两地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为弘扬爱国、报国精神,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州前方指挥部将《天山问渠》纳入重点文化润疆项目。《天山问渠》的创作不仅是一部艺术佳作,更进一步推进了苏伊两地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深入挖掘伊犁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讲好伊犁故事、传播好江苏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副书记,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州前方指挥部党委书记、总指挥赵庆红介绍,本次《天山问渠》在南京公益演出,是推动苏伊两地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实践,也是江苏文化援疆阶段性成果的生动展现。
他表示,2025年,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州前方指挥部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整合资源,持续推进文化润心工程,2025年计划安排文化润疆项目21个,计划安排资金10503万元。2025年计划安排文化润疆项目21个,计划安排援疆资金10503万元,进一步挖掘伊犁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苏伊两地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脉络,讲好伊犁故事、传播好江苏声音,让苏伊两地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鸣/文 顾闻/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