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热议,一些地方,可以用医保个人账户中的钱,在药店买华为智能手表WATCH D2。在广州、深圳的多家药店,销售火爆,已无现货,需要预约登记等待。不过,宁波医保局已暂时喊停此类购买行为。


就这个事,新京报约我写了一个稿子。写作本身就是一个梳理思维的过程,写作过程,会产生很多新认知,很多观点会冒出来。我不知道你们有不有这个体验,很多事,进了脑子,没去想,但大脑似乎在后台整理思索,过一阵子,灵光乍现,一个新想法就蹦出来了。晚上开车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这事水太深了。

先简单的说:强制储蓄,减少了流动性,降低价值,反过来,使得商品产生溢价。这个溢价,粗略的说,每年能从参保人的个人账户中拿走95亿的盘子。

这是一个很符合我这个号的题目。先有常识,后产生洞见。且听我慢慢道来。后面部分,真能让人有抽丝剥茧的快感,又能让人背后发凉。

首先,普及医保账户常识。这还是有很必要的。新京报的那篇文章后,有很多留言,不难看出,很多人完全不知道医保统筹、个人账户是怎么个意思。中国老百姓,关心美国人的医疗,关心加沙儿童的医疗,但却对自己的医疗毫不关心,真是有大格局。

医保分两个账户——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如果你在企事业单位工作,每个月的工资都会扣除一部分用来缴纳医保,一般是企业交8%,个人交2%。个人交的全部和企业交的一部分会进入个人账户,其他的则进入统筹账户。

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对应着医保中的个人自付和统筹报销两部分。

统筹报销,则相当于你交的保险的费用,由社保部门统一管理。当你发生门诊或住院费用,达到报销要求时,会由医院和社保部门直接结算。如果你一辈子都没生病,这部分钱也不退还。统筹账户,某种程度上是“大家的钱”,政府统一管理,管理严格。


个人自付是指,在医保目录内,患者的就诊费用没有达到医保起付线,或某种药物只能按照一定比例享受医保报销,再或者住院费用超出了最高支付限额,医保统筹报销了一部分费用后,超出的费用需要患者自付。这便是“个人自付”。

缴纳个人自付部分,可以使用医保卡里个人账户的资金,不够,就自己拿钱补足。如果一个人一辈子不生病,这笔钱分文未动,在参保人死亡后,其法定继承人可以依法继承该部分资金。所以,个人账户内的资金属于个人财产,本质上是自己的钱,管得也松。

所以时常发生一些“在药店买牛奶”的新闻。2018年,桂林就出现了多家药店可刷医保卡买日用品。顾客来药店购买日用品,刷医保卡支付,在输入电脑开小票时,收银员会将日用品换成同金额药品。我听说过的最极端的情况,就是连火锅店都可以刷医保卡个人账户。


第二个问题,华为手表是认证的二类医疗器械。华为WATCH D2的中文名为“腕部动态血压记录仪”,似乎也在规避电子消费品的属性,而强调医疗器械的属性。小米、dido等牌子的智能手表也有医疗器械认证。只不过,有认证,未必能进医保。

有人质疑,智能手表有超出医疗器械的其他功能,比如,微信聊天、拍照片,这部分不应该用医保资金支付。宁波医保局叫停也是这个思路,其内部正在讨论华为WATCH D2能否使用医保结算,“因为这个手表里有很多附加功能。”

但是,既然是个人账户的钱,买什么就不太重要了。反正他什么都不买,最后人死了也是提现。

但别慌,真问题,才刚刚开始。

个人账户,会产生一种幻觉,让市民觉得,“医保卡里的钱,不是自己的钱”,使用起来就会大手大脚。

贵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流动性减少。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一种流通不便利的“货币”,一定比流通便利的“货币”的“价值”,更低一些。说个大白话,就是一种钱,买的东西有限,那么,钱就不值钱,东西就会更贵。比如,单位发福利,现金是最好的,其次是大超市购物卡,卖给卡贩子,能卖到9折;最差是那种礼品卡,限制几样东西,卖给卡贩子,可能要腰斩,打五折。

这就是为什么,药店里的日用品,往往就会贵一些,但消费者却觉得很划算。比如,华为WATCH D2,药店最低2800元,一般在2900元,但电商平台2649元就能买到,比药店最低价贵5.67%。其他产品也同理,也有溢价,而且,一般来说,价格越低的产品,溢价比例更高。


这意味着什么?可以粗略的估算。

2024年,职工医保基金收入2.37万亿元。五分之一进入个人账户,就是4740亿。如果三分之一来买这些高溢价物品,溢价6%,就是95亿。

也就是说,因为个人账户能买到的东西更贵,每年95个亿的溢价被拿走了。进入医保的产品有限,谁能进入医保,谁就能拿到这个溢价。

是不是豁然开朗,又背后发凉?



已开快捷转载,欢迎转载

已开过白名单的公众号,转载请遵循转载规则

欢迎关注更多深度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