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西风的罗盘,方能阅读正文《过年的四个重磅话题,家家都不想面对》
有个读者看了我写的春节期间的四个话题,他对教育问题特别感兴趣,问了我一件事,就是春节档火爆全国的电影哪吒的导演,饺子,是怎么培养的?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联想到一种说法,就是饺子的成功,证明了985吊打艺考生的合理性。
你站在专业对口的角度,饺子不应该去拍电影,作为工作人员都不合适,因为他是学药学的。
他去医院配药房里面给你发个药什么的,更对口些。
但是他不喜欢这个,他毕业后,宅家里,靠老母亲每月1000多块的退休金,其实就是啃老,自己画画,试图开启动画之路。
这个事情我们要分开看。
首先,你说教育本身有没有问题?肯定是有问题的。
因为普鲁士教育从诞生之初,它就是以培养流水线工人为目的的,这套教育就这么设计的。
今天的工程师,码农,严格意义上讲,依然属于广义上的流水线工人,这并不矛盾。
那么我们站在宏观的视角下,无论是几百年前人类刚进入工业社会,还是当下的信息社会,这个社会的需求,总体上,依然是工人,或者说如今的工程师们。
你说社会需不需要艺术家,企业家,各种这家那家?当然需要。
但是从岗位分布来讲,前者占多少?后者又占多少?
一种教育制度诞生,它一定是为了满足绝大多数社会岗位,而不会是为了满足少数岗位的,对么?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普鲁士教育固然有问题,但整体上依然是成功的,因此才会沿用了几百年,而我们近代,终结科举之后,也才会引入,并沿用到今天。
有人可能会讲,欧美已经不这样了,他们已经不搞应试教育了,他们搞素质教育。
其实你这种话,三十多年前,我还在念书的时候,报纸上,社会上,包括学校里面已经在议论了,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只不过上一代人老了,不聊了,下一代人没听过的,又把老话题拿出来翻炒。
其实就没有过素质教育这东西,明白不?没这玩意儿。
普鲁士教育,普鲁士教育,又不是我们发明的,我们发明的那东西叫四书五经。
普鲁士教育本来就是西方人自己发明的。
它的表现形式无非就是教你,还是哄你。
教你,那就是应试教育,俗称刷题。
哄你,那就是快乐教育,俗称放羊。
西方当下渐成主流的并不是素质教育,而是没经费了。
我一直跟读者讲,无论你对西方世界了解不了解,都不重要,但有一件事很重要。
那就是天底下任何事儿,都逃不出三个字:钱,谁出?
任何事儿,都围绕这点。
你去看那些大城市的拆迁村,往往福利非常好,村民的医疗,教育,养老,什么都管,年年分红,为什么?
因为那是城中村,村里大量的土地卖掉后,钱堆积如山,所以想怎么发怎么发。
租城中村房子的那些外来打工者,他能不能享受村里的福利?不能。
那你把城中村扩大到城市也是一回事,一座城市的教育,医疗,治安,交通,娱乐,一切的一切,最终得有个买单的。
谁买单?买房的来买单。
也就是说,只要能把地卖出去,就可以支撑这一切的运维。
那么你去看欧美绝大多数城市,他们是没有地可卖的呀。
他们那些个城市的地,都是私人的,所以他们想要拆迁,想要修个地铁,动辄几十年,因为土地持有者不同意呀。
那如果无地可卖,你觉得城市运营的费用谁来出?
当然是居民自己出。
富人扎堆的社区,你交的税高,就可以养警察,学校,医院,反之,如果这个社区交不上这么多钱,怎么办?
减少服务呀。
所以你听到的媒体讲述的某些西方的快乐教育,确切地说,是没钱的社区,经费不够,于是放羊。
就这点事儿。
此前一群老美要和我们对账单,你不理解一个老美为啥月入4000美金,最后只有200美金可以用来吃饭,就是这个原因呀。
各种各样的账单是他绕不开的,不是他想不想花的问题,而是运营一座城市,就得收上来这么多钱。
你去做流浪汉,就不用掏这些钱了呀。要是你不乐意,那就要掏呀,这就是刚性支出。
你和老美对账之后,发现即便自己生活在大城市,这部分开支也想对他们小,那是因为有人替你付过了。
卖地的钱,替你付过了。
把你丢到美国去,无地可卖,谁来替你付?上帝么?
何况国外的人工费用本来就比国内高得多,那么运营一座城市,无非两条路:
要么把费用摊下去,就是你看到美国那些昂贵的私立学校,要么快乐教育,就是放羊嘛,放羊可以省钱呀。
可是,如果上了私立学校,刷题了依然考不上藤校,怎么办?
很简单,加一些加分项目,比如赛艇,骑术。
赛艇你是不是得有艇?骑术你是不是得有马?这就叫素质教育。
你看,你花得起钱,说明你有素质呀。
那我就可以借着素质分的名义,把你录进来了。
因为说到底,在美国,大部分的名校高校,他也是私立的,他也是靠学费,靠校友捐钱维系的。
那你不照顾金主的孩子,你怎么把学校维持下去呢?
看到了么?又绕回这个问题了。
如果有地可卖,上面这一切都不存在,卖地就可以了呀,卖地,补贴高校,他就不需要以素质招生的方式,去亲自挣钱养活自己呀。
问题是,西方大部分国家,都无地可卖。
扯远了,回到普鲁士教育,或者说是卖地补贴下的普鲁士教育。
公不公平?已经非常公平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公平的教育。
正因为公平,所以大部分学生家长想要的是什么?
说穿了就是占便宜。
大家都知道,其实是买房的人的钱补贴的,于是每个人都想用分数蹭到最大的补贴份额。
都想把孩子考出来的那个分数,换一个尽量好的大学,尽量热门的专业。
不就这点小心思?
这个好不好,是根据什么定义的?
是根据往年该专业对口的行业的薪资状况定义的。
计算机为啥热门?不是因为学科难,计算机未必比化工难,问题是,化工毕业后对应的行业收入,不及前者,于是前者就成了所谓热门专业。
饺子当年报考985,学药学,有问题么?没有。
你学这个起码出来能找到一份工作,你真去学艺术,有没有见过横漂门口的景象?
所以这个问题是一定存在的。
总有一部分孩子,他当初是按照方便找工作的方式报考了大学和专业,那阵子他还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
可是读完了,他发现自己热爱的是别的。
于是,从这个阶段,就开始分流了。
有些人会义无反顾的奔着热情去,有些人会留下终身遗憾,其实我们回头想想,后者,往往也不是真热爱。
饺子就是前者里面的一个样本,一个成功了的样本。
明白我这句提示么?你真热爱,真干了,也未必能干成。
热爱的也许有一万个,真付出代价坚持干下去的,只剩一百个,这一百个里面,最后成的,未必有一个。
饺子只是碰巧了,刚好是那一个。
至于你说985吊打了艺考生,也不是这回事。
严格意义上讲,是有天赋有热情的行业发烧友,吊打了混饭吃的。
很多艺考的也未必是热爱,有些是别的路全都堵死了,文化课太差,无路可走了。
有些人是父母从事相关工作,早就把路铺平了,管你会不会当导演,都准备捧你当导演。
那被吊打不是很正常么?
你去看早年的优秀的艺术家,很多都是没学过艺术的,干什么出身的都有,工人,农民。
今天的艺术家里面冒几个985有什么稀奇的,因为普遍文化程度提升了呀。
过去多数人都是工人农民,今天多数人都是大学生,但能把事儿做到精彩的,不都还是每一代人里面的发烧友么?
作为父母,能够像那天四个话题里的第一个,意识到普鲁士教育能教什么,不能教什么,回避其弊端,已经很称职了。
你不需要去考虑如何挖掘孩子是哪个领域里的发烧友,发烧友不是挖呀挖就能挖出来的。
发烧,发烧,是他自己体内在燃烧,不是说他体内冰冰凉,你做父母的非要把孩子架火上烤。
那最后只能像我那天第二个话题讲的,你把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缘分,烧得一干二净。
教育有时候像指挥,指挥并不是越微操越有效,运输大队长动辄指挥到阵地机枪架哪个山头,他指挥赢了么?
一个合格的指挥官,心理活动远多于具体操作。他就像一个稳定盈利的投资人,思路清晰,镇定自若,远多于胡乱操作。
想想看,我们有多少家长做到了?
你的精力是用在理清自己的思路上?还是用在了为自己的无能而情绪输出上?
关注公众号,西风的罗盘,方能阅读正文《过年的四个重磅话题,家家都不想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