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来自普通公立学校的学生,尽管在牛津面试中表现出色,但最终未被录取。面试官的反馈是,这位学生“缺乏精英气质”。

文丨Eleanor 编丨Luna

前段时间,牛剑放榜的喜讯接连传来,给中国学生发放offer也越来越大方。

不过,近年来中国学生的牛剑录取率,也不超过10%。真要论“牛剑收割机”,那还得是英国顶尖私校。

英国《每日电报》(Telegraph)关于2023届牛剑录取榜中,很多私校遥遥领先。

比如威斯敏斯特公学拿到69枚牛剑offer,录取率高达42%圣保罗女校46枚offer,录取率高达47%


图源Telegraph

可以说,进入英国顶尖私校,相当于一只脚踏入了牛剑。

基于此,泰晤士高等教育报《THE》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牛剑所在的罗素大学集团“应将私立学校招生比例限制在 10%”。


图源THE

这一提议来自于两位社会学教授Aaron Reeves和Sam Friedman的合著新书《Born To Rule:The Making and Remaking of the British Elite》(《生而统治:英国精英的制造与重塑》)。




左:Aaron Reeves

牛津大学社会政策与干预系的副教授

右:Sam Friedman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学教授

除了限制私校生录取比例,这两位教授在书里还有更激进的提议:牛津、剑桥等名校的面试录取,应该直接改为抽签.....

一时间舆论哗然,毕竟两位教授也分别任职于牛津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但长期关注阶层、社会流动和文化分层的他们,还是坚持这样的建议。

在这本书里,他们通过分析超过12万名英国精英的个人资料、职业生涯和兴趣爱好等数据,深入剖析了英国精英阶层的再生产。

他们发现,虽然看上去今天的英国精英阶层变得更加“接地气”了,也不再像20世纪初那样,靠亲友关系便能入读剑桥,教育机会与阶级流动似乎更加公平了……

但现实并非如此。

“尽管牛津和剑桥这样的名校,近年来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增加学生的多样性,但是这些努力往往只是表面表面功夫,真正的社会流动仍受到结构性障碍的阻碍。


建议牛剑面试改为摇号录取

限制录取私校生比例

为了提供社会流动性,促进教育公平,两位学者提出了几点重磅建议,每一条都像是投向升学系统的一枚深水炸弹:

第一,罗素集团大学对私立学校的招生比例,应该限制在10% (这是英国全国接受私立教育的学生比例)。

第二,牛津、剑桥应采用抽签代替现行的面试录取制度。 从表现最优秀的前5%的学生中,随机抽签录取,避免因学生的精英背景导致不公平录取。

第三,抽签录取和比例控制相结合,即将私校和非私校毕业的候选人放到两个池子,分别进行抽签。

为什么要限制招生比例?两位学者发现,英国私校毕业生就读于顶尖大学的比例,已经远远高于全国接受私立教育的学生占比。

2023年,牛津大学录取中,私立学校学生占比32.4%;剑桥大学的这一比例为27.4%,且均比上一年有所上升;而英国全国仅有不到10%的学生就读于私立学校。

英国私校协会Independent School Council的2023年《英国私校年度报告》显示,50%的私校学生都就读于泰晤士排名全球Top25大学


图源ISC

两位教授直言,若想让精英圈向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开放,大学招生改革就不可避免,否则英国难以打破私立学校“对精英再生产的控制”。

为什么要用抽签,代替面试录取?

书里提到一个案例:一位来自普通公立学校的学生,尽管在牛津面试中表现出色,但最终未被录取。面试官的反馈是,这位学生“缺乏精英气质”。

什么是精英气质?在两位教授看来,这是一种主观偏见,也让名校面试成为了“隐形的门槛。”

毕竟,私立学校通常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其中就包括模拟面试和升学指导。但非私立校学生,即使在学术上同样优秀,可由于缺乏资源,在面试环节也会处于不利的地位。

所以两位教授提议,干脆用抽签代替现行的面试录取制度,缓解英国社会对牛剑录取公平性的质疑。


此外,他们也相信,抽签录取,还能帮助缓解家长和学校的“军备竞赛”。

数据显示,牛剑的录取人数变化不大,但申请人数却逐年上升。到2030年,英国预计将迎来18岁人口顶峰,面对激烈的竞争,不少学生靠大量辅导来“决胜”面试。

当然,不少反对者则认为,这是在限制高校的择优录取。

两位教授也对此进行了驳斥。他们提醒,公立学校中同样有学术水平相当优秀的学生,只是因地域不平等导致牛剑录取率偏低。

比如,在英国东北部,A-Level获得3A甚至更高成绩的学生中,只有12%申请了牛津或剑桥;而伦敦获得相同成绩的学生中,牛剑申请比例则高达43%。

且这些申请人的入学率大致相同,这就说明了来自伦敦的学生并非更加优秀。


固若金汤的英国精英圈

那为什么要拿牛剑等名校的招生开刀?

研究了超过12.5万名英国精英阶层的生活和职业生涯后,两位教授指出,顶尖名校,尤其是牛剑,在帮助毕业生稳固精英地位方面举足轻重。

在英国,想要跻身精英阶层究竟有多难?

数据显示,在二十世纪初被列入英国权威传记人物辞典《名人录》的后代,成为精英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120 倍。相反,假如你是女性或不是白人,那概率甚至低于平均数。


不断更新的《名人录》

当代英国精英阶层中,男性超过 80%;同时,白人更是高达 96.8%。进入精英圈的难度:白人男性 <白人女性<非洲裔男性与亚裔男性<非洲裔与亚裔女性。< trong>


事实上,社交网络上早有“中产白男的人生是essay模式”的讨论。英国留学生们会发现,当大家为实习生岗位竞争得焦头烂额时,几位白人男同学早就凭借家族人脉拿到offer。他们往往家庭条件优渥,毕业于昂贵的私立学校。



尽管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女性精英占比显著上升,但仍是少数,且增长迅速的只是白人女性。近几年的新晋精英人群中,白人女性占比超过 25%,有色人种女性只有约 1%。

有祖父母辈移民英国的华裔感慨,自觉家境不错,孩子也一路私校、牛剑,但不仅没摸到精英圈的门槛,甚至从未融入英国社会的主流。

更残酷的是,除了金融和法律,科研圈似乎也在向普通家庭的孩子关上大门。

牛津大学学者Erzsébet Bukodi 和John Goldthorpebu博士在调查中发现,近几十年来,来自工薪阶层背景的顶级科学家几乎完全消失了


此外,英国精英群体的娱乐活动也从传统的歌剧、戏剧、芭蕾、狩猎、射击、帆船、赛艇、赛马、文学、艺术等,变得更接地气。

例如,有受访精英在列举爱好时,也会将“看电影”、“支持球队”、“陪伴家人”、“和宠物在一起”等活动纳入其中。

Aaron和Sam教授指出,这正是大众需要警惕的。

采访了近150位成功人士后,两位学者发现,今天精英群体正意无意地采用“平民化”策略,试图淡化他们与民众之间所真实存在且愈发拉大的经济和地位差距。

“精英阶层正以一种更隐秘的方式完成代际传递,而这种方式将更多普通人排除在外。”


财富和教育

精英阶层再生产的两大推进器

在200多年的时间里,英国精英阶层在社会变革的惊涛骇浪中,完成了一代又一代的复制与延续。

那么,精英阶层究竟靠什么,完成特权和地位的代际传递呢?

Aaron和Sam指出,除了财富,还有教育

在当代英国精英群体中,超半数成员来自财富分配前 10% 的家庭,超五分之一来自财富分配前 1%的家庭。即便 20 世纪英国财富分布有所变化,富裕家庭托举后代成为精英的能力也从未减弱。

家庭财富还支撑起了一个更为复杂的多代关系网。除直系子女外,孙辈、侄子侄女等家庭成员的发展轨迹均受影响。


而教育的传递,则更为隐秘,且成功率极高。

两位学者提醒,除了金钱能够购买的东西,如私立教育、昂贵的假期和“贵族运动”,富人的孩子还拥有更多冒险和试错勇气,也更加自信。他们往往更相信自己拥有影响世界的能力。

这些特质也确实在他们的成功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昂贵的私立教育,更是精英阶层再生产的关键渠道。

英国现存2600所私立学校,第一梯队依旧是久负盛名的伊顿、哈罗等九大公学;接下来是英国私校校长协会(简称HMC)旗下的200多所成员校,以及女子学校协会(简称GSA)的200多所私立女校。


图源伊顿公学

160年来,67%的英国首相和超过一半的国家官员(首相、内政大臣、外交大臣和财政大臣)均毕业于九大公学。其中,23%的人都是伊顿公学的校友。

时至今日,哪怕九大公学对精英再生产的推动力不如往昔,但其毕业生步入精英阶层的可能性依旧是其他人的52倍。HMC旗下学校的毕业生成为精英的可能性,也比普通学校学生高出 28 倍。

这些学校是如何做到的?

答案藏在教育细节里。

01

精英学校是筛子

根据阶级背景、经济资源和学术能力来筛选学生只是第一步。

入学后,大多数学校还会进一步选拔出数量极少的尖子生,进入所谓的“学者”学院,宿舍和学院文化也因此和其他学生区分开来。同时,这群孩子会被不断灌输这种优于旁人的特殊性。

从学者学院出来的精英,接受采访时回忆道:当时我们接收到的,外界对我们的期待就是成为制定规则的人,管理这个世界,或者至少得管理英国。我们相信这就是未来我们要做的事情。


图源《学校交换:阶级差异》

02

提供更高阶的课程和活动

精英学校通常会提供区别于普通学校的学术课程与课外活动,如拉丁文、希腊语、辩论、赛艇、曲棍球等。

在此基础上,精英教育也愈发注重思维能力等更高阶的教育目标,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不断追求。

03

帮助形成身份认知和自我定位

13岁-18岁学生在这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身份认知、品味和生活方式。有学生甚至认为比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影响还要更多。

“学校让我拥有一种人生尽在掌握的确定感。它让我相信不管做什么,我都会成功。”

有趣的是,谈及成功的关键因素,毕业于公立学校,尤其来自工人阶级家庭的精英大多强调“努力”的重要性,而私校毕业的精英则毫不犹豫地归结于“天赋”和“才能”。

精英的培养,在大学阶段得到进一步巩固。

数据显示,在英国,培养出精英群体数量最多的学校,是牛津和剑桥;其次是位于伦敦的G5大学,比如伦敦大学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再次是伦敦以外的罗素集团大学,比如杜伦大学、爱丁堡大学。

值得一提的是,牛剑的毕业生去向也有一定区分度。通常认为,牛津的精英毕业生更多出现在政府和媒体领域,而来自剑桥的精英则在科学和医学领域表现突出。


研究者还发现,即使都从牛剑毕业,就读过九大公学的学生日后成为精英的可能性也是其他人的两倍。这也印证了特定精英路径所赋予的持久的累积优势。

两位学者强调,想要增强社会阶层流动,必须要推动教育公平。

尽管没有彻底改革录取政策这么激进,但近年来,牛剑在努力扩大录取不同背景的学生。比如,招生倾向于在公立背景学生中寻找“潜力股”,并对私校学生的录取比例有所缩减。

与此同时,那些在精英私校读书的孩子,反而越来越希望掩盖身上的“精英”标签,尽可能弱化他们所享有的特权背景和对优质教育的垄断。

另一方面,英国政府也出手了,通过税费政策,支持公立教育。

从今年开始,英国工党正式对私立学校学生征收20%增值税,用于资助公立教育发展。教育大臣布里奇特·菲利普森表示,这一政策将有助于打破出身与成功之间的联系,“高质量的教育不应仅面向那些负担得起学费的家庭”


图源GOV.UK

当然,这一政策也引发了不少争议,甚至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英国卫报曾发文表示,学费增值税已成为私校学生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影响甚至超过了生活成本的增加,以及全国出生率的下降。外滩君也曾在一文中有聊到相关话题。

无论如何,应对教育不平等问题,从来不是某一项举措就能实现的。精英教育传递带来的阶层固化,恐怕在未来很长时间里,都将是一个难题。

作者招募&投稿 | tbeducation@daznet.cn

提供内容线索 | 微信:waitan2022

转载&合作 | 微信:waitan2022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