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埠较早,1845年开始就有租界的设立,大量外国人来到上海,上海的变化也得以在许多外国摄影师的镜头下留存。
今天分享的这部分上海照片出自于Vacher-Hilditch相册,由英国巴斯皇家文学和科学研究所 (Bath Royal Literary and Scientific Institution)收藏。时间主要是19世纪50年代。
相册的主人是威廉・赫伯特・瓦彻,William Herbert Vacher(1826-1899)和他的妻子Elizabeth。
William Herbert Vacher(1826-1899)
瓦彻这张肖像拍摄于1859年。瓦彻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多年,1851 年至 1863 年 6 月,他居住在上海,担任英国茶叶贸易商行Gilman, Bowman & Company (Tae-ping)的代表,后来成为合伙人。
Elizabeth Vacher(1833-1905)、
瓦彻的妻子Elizabeth Vacher (婚前姓King),1855 年 11 月 17 日两人在上海圣三一堂举行婚礼。
第一辑:
外滩向北望去的景象,1857年。
照片左边的大型建筑为W.R. Adamson公司,是一家茶叶和丝绸出口企业。远处中间是海关大楼。照片由Robert Sillar拍摄。右边是黄浦江。
上海美领馆路(虹口外滩)。照片经过剪裁。
太平(Taeping)商行,花园中的喷泉。此处既是一处商行,也是瓦彻夫妻居所。
雪后的太平(Taeping)商行。
上海圣三一堂。近景这座平房是瓦彻妹妹家。
雪中的圣三一堂,1858年。
上海圣三一堂,1858年10月。
圣三一堂是一座专门为英国侨民中的圣公会教徒服务的教堂。这两张照片中圣三一堂与现存的圣三一堂完全不同。照片中这座是于1847年所建,在原教堂失修后,于1866年至1869年重建。
从细林山山顶俯瞰一座村镇。细林山即现在上海松江区佘山镇辰山。
细林山脚下的村镇。
细林山景色。
一名男子靠在细林山的一棵古树上。
同一场景,这棵树环绕着一座坟墓生长,致使坟墓的拱顶坍塌。1858年6月5日。
古树全貌。
三位中国买办。
街头挑担售卖糕点的小贩。
街头补鞋匠。
郊野一处拱桥,一对外国夫妇坐在桥上。
威尔斯桥Wills Bridge。
这是苏州河上的第一座桥,也是第一代外白渡桥。建于1856 年,以怡和洋行的英国商人Charles Wills命名。这座木质大桥全长 137.25 米,宽 7.02 米,桥拱阔 450 英尺,桥梁中部可以开启,供大型船只通过。
另一个角度的外白渡桥。
第一代外白渡桥,1958年10月。
这座桥建成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外摆渡口的交通压力。行人车辆过桥需要收费,1856 年 10 月至 1867 年 3 月,中国人每人每次过威尔斯桥收 2 文铜钱,外国人过桥每次 15 文铜钱,工部局的外籍雇员和身着警服的巡捕免费通行。
由于桥梁公司疏于维护,威尔斯桥出现了桥基腐烂、桥面倾斜等诸多安全隐患。1871 年 5 月,桥基上的两根铁柱断裂,已建成的部分桥身掉落在苏州河中。1873 年 7 月,租界工部局在威尔斯桥近侧建成了一座名为 “花园桥” 的木质浮桥,因其毗邻外滩公园,也被称为 “外摆渡桥”。随后,威尔斯桥被工部局收购后拆除。
英国驻上海领事馆。
1843 年 11 月 8 日,首任英国驻沪领事巴富尔抵达上海,先在县城内租屋办公。1849 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馆从上海县城迁入外滩,建成这座领事馆。1870 年 12 月 24 日,该建筑被一场大火烧毁。后来重建。
额尔金勋爵(詹姆斯・布鲁斯,第八代额尔金伯爵),英国驻华高级专员,照片由William Jocelyn于1858年拍摄于上海英国领事馆。
这位额尔金勋爵与中国近代史关系颇深,1857 年 3 月,出任英国驻中国全权代表,率领英法联军攻打并占领广州。1858 年 5 月,带着英法联军北上,逼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1860 年,再次率英法联军进攻北京,额尔金派人焚烧圆明园。随后,额尔金和法国全权代表葛罗又胁迫清朝政府订立了《北京条约》。1858 年 7 月底,额尔金离开天津转往日本,与日本德川幕府签订了类似贸易协议。1862 年,转任印度总督。
葛罗男爵(让 - 巴蒂斯特・路易・葛罗),(1793 - 1870),法国驻华公使,也是一名摄影师。他与额尔金勋爵一起,率领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照片由William Jocelyn于1858年拍摄于上海英国领事馆。
威廉・布拉德福德・里德(William Bradford Reed),美国驻华公使。由William Jocelyn于1858年拍摄于上海英国领事馆。
薛焕,时为苏松太道道台。由William Jocelyn于1858年拍摄于上海英国领事馆。
劳伦斯・奥利芬特(Laurence Oliphant),额尔金勋爵秘书,随同出使中国和日本。
威廉・乔斯林(William Jocelyn),(1832 - 1892 年),外交官兼摄影师。随额尔金勋爵出使中国,于 1858 年 7 月 28 日抵达上海,1859 年 1 月 28 日离开。以上这组人物照由他于1858 年 10 月在英国驻上海领事馆拍摄。
三位清廷官员,从左到右分别为何桂清、桂良、花沙纳。此照片由William Jocelyn于1858年10月30日在上海英国领事馆拍摄。
何桂清(1816-1862),云南昆明人,1854 年任浙江巡抚,积极组织军队对抗太平军。1857 年任两江总督。1860 年太平军第二次击破江南大营后,弃城导致常州、苏州等地失守,引发朝野震动,被多次弹劾,在 1862 年被逮下狱,经刑部审讯及曾国藩覆奏,以失陷封疆之罪被判处斩立决,于 12 月 21 日在京师菜市口法场执行。
桂良(1785-1862),满洲正红旗人,瓜尔佳氏。1834 年升河南巡抚,后历任湖广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等。后回京任兵部尚书、直隶总督等,1856 年底,因功擢东阁大学士。此次上海会谈,他是主官。1861 年,清廷设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桂良出任大臣,帮同奕訢主持该衙门外交、通商事务。同年,慈禧太后与奕訢发动北京政变,桂良入值军机大臣。1862 年(同治元年)7 月病死,谥号文端,入祀贤良祠。
花沙纳(1806-1859),蒙古正黄旗人,伍弥特氏。曾任理藩院尚书、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8 年 5 月,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直逼天津,清廷派桂良与花沙纳赴天津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
1858年11月,桂良与花沙纳又受命南下上海,与两江总督何桂清一道与英、法、美三国改订税则、通商章程,英法美三国代表正是上面照片中的英国驻华全权代表额尔金勋爵、法国公使葛罗男爵和美国公使威廉・布拉德福德・里德,从照片来看,薛焕作为本地道台也参与了谈判。这次谈判之后,《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签署,清廷有限承认鸦片贸易,创建关税总局,确定进出口货物关税及子口税等,聘请英人李泰国帮办海关税务等。
瓦彻相册中的这组肖像照是这次历史性会谈的最忠实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