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in-xujie

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至1842年间,是一场非正义的贸易战争。

从历史宏观角度看,其源自明代开始的中国闭关政策与朝贡贸易的长期僵化,导致与西方贸易失衡和外交对立诱发的一场武装冲突,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几无可避免。

镇江之战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最后一战,发生于1842年7月间。此战是英军在本次战争中兵力投入最多,伤亡也最重的一次,镇江失守后英军兵临南京城下,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战争进行到1841年8、9月间,英军开始制定扬子江战役计划,预备在春夏之交,漕粮北运的季节发起攻击,切断清廷漕运咽喉,迫使清廷屈服。

1842年7月英军援兵(大部分来自印度)全部到位后,璞鼎查等于当月6日,即率军舰11艘、轮船9艘、运兵船4艘、运输船48艘由吴淞口西进。

按英军记述,整个过程中福山、鹅鼻咀、圌山等隘口炮台,兵力、火力单薄,都是稍作抵抗即放弃阵地。

7月14日英军摧毁圌山炮台并派出测量船上行侦察后,17日英军舰队进入镇江府城江面,并立即切断瓜州运河口,漕运断绝。

此时镇江城由四川提督、湖北提督带来的兵各千余名,均在城外。城内由副都统海龄指挥不到1600名八旗兵驻守(含400余名青州八旗)。

海龄在防御部署中放弃城墙周边各山头制高点,只将八旗兵收缩于城内,并且关闭城门,不让城内百姓在战前疏散逃难,无端捕杀所谓的“奸细”(汉民)。镇江城防军互不统属,协调混乱。

英军战前在金山寺附近对城内侦察,认为清军主力在城外,城内不是主要抗击方向。


1842年镇江战役军事概要

7月21日晨英军开始进攻,陆军主导本次作战。参战陆军兵力,英方记录为6915人,编为3个步兵旅和1个炮兵旅。第一旅、第三旅和炮兵旅主要攻击方向是镇江西南驻军。第二旅助攻镇江东北,主要起牵制作用。开战不久,城外的清军即退往丹阳新丰。


镇江之战英军指挥官Hugh Gough 1850年拍摄

城内八旗兵战斗比较坚决。上午10时,北门被英军打开,中午西门瓮城门被爆破,英军蜂拥入城。八旗兵与英军进过巷战后,最终镇江失守海龄自杀。从当时的角度来看,镇江之战是一场英军与满清八旗之间的战争。

此战中清军伤亡1000余人,其中驻防八旗家眷被迫自杀者甚多,是伤亡的主要来源之一。英军陆海军共计阵亡37人,128人受伤,3人失踪。

镇江当地对海龄在镇江城内滥杀无辜的作为,一直持负面态度控诉不断,对其殉节一事相当不认可。这一历史问题及其社会根源,在《从海龄之死看鸦片战争时期官方与民间的英雄认同》一文有系统性论述(张连银 厦门大学 史学月刊2006年12期)。

此战中来自山东青州的八旗兵受到清廷及镇江本地的一致好评。这里面有几个原因:

1、青州八旗作战确实更加坚决勇敢。

2、青州八旗进城后,与镇江当地百姓相处融洽。而镇江本地驻防八旗,素来与镇江当地百姓有较尖锐的利益冲突。

3、海龄在战前对镇江汉族百姓的恶意管控,直至近乎病态的不信任和敌视。

4、在满清时代出于策略,镇江地方贬损本地八旗最合理、最安全的方式,就是把青州八旗的形象树立得更加高大,这样就可以变相压低镇江八旗的功劳。

当时还没有简便实用的照相技术,只有英国人对此战进行的绘画描述,国内常见其中一二张,但其实一个系列还有好几幅,通过这些画可以大致还原出一些当年的战斗场景。

第一张最常见,表现的是英军进攻镇江西门。




英军爆破镇江西门


7月21日马德拉斯炮兵轰击镇江






搬运尸体


7月27日 镇江城墙上冒起白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