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机遇多
江苏省南通海安市是长三角北翼一座滨江临海交通枢纽城市。2004年,新长(新沂到长兴)铁路通车,结束了海安不通火车的历史;2016年首列动车经过,标志着海安进入动车时代;2020年,沪苏通铁路、盐通高铁(盐城到南通)相继通车,海安进入“高铁时代”,其经济社会发展也与高铁齐头并进。
1月28日,记者乘坐G7530次换乘G3284次列车,不到5个小时就从浙江宁波回到老家海安。春节期间,漫步海安街头,逛逛刚开业的喜润城,看看龙腾狮舞巡街活动,感受高铁给家乡带来的发展变化。
“高铁让我们能够快速正点到家,生活节奏也发生了改变。”王崟是土生土长的海安人,今年已是她在上海工作的第15个年头。2010年,王崟需要乘坐4个多小时的汽车才能到家,而且途中常常遭遇拥堵。沪通高铁通车后,回家的路变得便捷,她也可以从容高效安排行程,不再担心因交通延误而错过重要活动。
随着盐通高铁的顺利接入,海安站已形成了东、西两侧为客场,中间夹着20余条股道的独特格局,连接东西客场的天桥长达140米。“外观更气派了。”谈及家乡车站的变化,王崟的脸上洋溢着自豪。
铁路密布,高铁飞驰,海安的发展之门被一一打开。如今,高铁直通家门口,海安与上海、南京、苏州成功牵手“1小时至2小时经济圈”:一张售价不足百元的二等座高铁票,旅客便能在一日之内轻松往返。外地游客抵达海安站,换乘汽车15分钟即可抵达江淮文化园等景区,小城的“朋友圈”越扩越大。2024年,海安策划推出的路线入选“2024长三角高铁旅游小城主题线路”。
“今年,我有幸目睹了海安首届新春灯会盛况。凤凰灯组振翅高飞,花团锦簇、华光流彩,不愧是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来自浙江义乌的何小龙带着妻子和女儿到海安走亲戚,不仅饱览了当地景区风光,还将李堡麻虾酱、海安河豚、海安糯米酒等海安特产“打包”带回家。
高铁让海安发展商机更多,投资也纷至沓来。近年来,海安先后成为“中国茧丝绸之乡”“中国禽蛋之乡”“中国建筑之乡”以及“中国装备制造之乡”,孕育了众多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枢纽海安、科创新城”的美誉度越来越高。海安经济总量呈现跳跃式增长,2024年,海安工业经济支撑有力,实现开票销售2642.9亿元。(经济日报记者 郁进东)
产业带动强
在济南创业的胡宜攀已有多年没有返乡过年。今年春节,他决定乘坐高铁返回家乡济宁市嘉祥县马村镇。“以前,都是开车回家。舟车劳顿不说,还要在路上时刻紧绷安全弦。如今,坐高铁从济南到嘉祥,最快只需1个多小时,相较公路交通缩短近1个小时。”
自2021年12月26日嘉祥北站高铁开通以来,不仅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出行条件,更为嘉祥县的城乡融合、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繁荣带来深远影响。
刚下高铁,胡宜攀就被附近的高铁产业园震撼到了,“过去这里是偏远乡村,高铁开通后,来投资的企业越来越多”。据了解,目前已有20余家企业入驻嘉祥高铁产业园,2024年产值达16.71亿元,带动了相关产业链发展,为嘉祥县经济注入新活力。
“咱嘉祥县还是‘中国手套名城’,目前国内市场的滑雪手套六成以上来自嘉祥,出口量也占到全国同行业近八成。”胡宜攀在村里办手套厂的表姐胡春文说,村里到处都能听到缝纫机的声音,“加工车间就在村里,照顾家方便,每个月还能赚3000多元”。胡春文介绍,随着高铁的开通,嘉祥手套产业蓬勃发展,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很多客商通过高铁前来合作,为嘉祥手套产业带来了更多市场机遇。去年,嘉祥县生产手套的企业销售额普遍增长10%以上,年产值达25亿元,直接吸纳劳动就业2万余人,带动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近5万人。
春节期间,胡宜攀还带着孩子到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武氏祠)参观。武氏墓群石刻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汉碑、汉画像石群。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乘坐高铁来到嘉祥,体验这里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据嘉祥县文化和旅游局统计,2024年嘉祥县游客数量同比增长约20%,其中高铁带来的流量约占50%。(经济日报记者 王金虎)
融入经济圈
2月2日,记者乘坐D8802次列车从乌鲁木齐赴吐鲁番。节日期间的乌鲁木齐站张灯结彩,洋溢着浓浓的年味。“特别方便,单程不到1个小时,比去乌鲁木齐市郊一些地方还快呢。”乘坐同次列车的朱敏杰轻车熟路,穿过人群,到达检票口。最近6年,他几乎每个月都在这两个城市间乘坐高铁动车。“与6年前比,车次更多了,服务也越来越好。”朱敏杰说。
与铁路服务同步提升的,是吐鲁番的游客接待量。据统计,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同比增长21.8%,旅游收入增长23.4%。吐鲁番交河故城是保存2000多年的都市遗迹,春节期间游客络绎不绝,其中不少游客是乘高铁而来。到达吐鲁番当日,朱敏杰就与亲友相约到此游览。“你看,上午乘高铁,到家吃顿饭,下午出来玩一点不耽误。”朱敏杰觉得,“‘双城生活’挺方便的。”
兰新高铁新疆段自2014年11月开通运营后,乘火车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时间缩短至50多分钟,“葡萄之乡”融入新疆首府1小时经济圈,迎来发展新机遇,特别是带动了人员往来,拉动了短途旅游。数据表明,如今乘坐高铁动车到吐鲁番的游客,占吐鲁番游客总数约60%。
为更好服务旅客,新疆铁路部门今年启动打造“天山雪莲”客运服务品牌,突出“开好车、售好票、强基础、服好务”;在春节假期增加运力,增开疆内临时旅客列车252列。“我们落实好品牌服务举措,精准投放运力,持续改善乘车环境,让旅客体验更舒心、更温馨。”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客运部副主任褚明明说。
与此同时,吐鲁番推出多项冬季旅游优惠政策,以进一步拉动“坐着高铁游吐鲁番”。该市推出在2月28日前游客可享受A级旅游景区门票5折优惠的政策;为乘坐高铁来吐鲁番过夜旅游的游客,发放百万元文化旅游消费券。
“吐鲁番并不遥远,欢迎乘坐高铁来到吐鲁番,来到交河故城。”吐鲁番市文物局交河故城文管所所长王建东说,在传统节日里,感受历史变迁,非常有意义。我们做好接待服务,让各地游客深入了解吐鲁番的历史文化底蕴。
“早晨乘动车过来的,一会准备乘动车回去。这一天过得挺充实,去了火焰山景区,看了赛马、斗鸡;逛了热闹的亚尔巴扎;了解了古老的坎儿井,又来到交河故城参观。”来自乌鲁木齐的游客余宁意犹未尽:“等到春暖花开时,再坐动车来看杏花!”(经济日报记者 乔文汇)
高原建通途
车窗外,雅鲁藏布江奔流不息。车窗内,乘客归心似箭。2014年,西藏拉萨市至日喀则市的铁路(拉日铁路)开通以来,在拉萨创业的日喀则人格桑央拉多次乘坐火车回家。
“拉日铁路刚通车的时候,还是普通绿皮车。后来,变成了复兴号动车组,拉萨和日喀则两地之间往来的时间越来越短。”格桑央拉说,随着列车时速变化的还有日喀则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和日喀则火车站一街之隔的桑珠孜区甲措雄乡占都村,俨然一座现代化城镇,街道宽阔,商业繁荣。35岁的占都村村民索南普尺是日喀则火车站的保洁队队长。说起村里的变化,她滔滔不绝:“依托火车站的区位优势,村里成立了运输公司,建设了停车场,提供零售与餐饮服务,集体经济年营收逾200万元,人均分红达3000多元。”
铁路不仅带来家乡巨变,索南普尺觉得自己的变化也挺大。“普通话水平提升了不少,能和旅客无障碍交流,有时还充当家乡的推介官呢。”索南普尺说,像她一样依托铁路实现家门口就业的当地居民还有300多人。
走在日喀则街头,道路纵横,四通八达。城市变大了,来旅游的人也日益增多。去年,仅珠峰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就突破了5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18%,创历史最高纪录。
游客下了动车,就可以在火车站坐上专线巴士直达珠峰。自去年6月开通以来,珠峰专线巴士发车600余车次,接待近7000名国内外游客。依托日喀则高水平开放的一揽子政策,开通珠峰专线巴士的西藏环线旅游有限公司积极探索交通与文旅业的深度融合。“珠峰专线巴士与当地酒店、餐厅等旅游服务供应商合作,为游客带来更加安全、便捷、高品质的旅行体验。”该公司负责人陈长浩说。
除了开通专线巴士,近年来,日喀则市还大力实施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全面加强城市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游客服务水平。
在珠峰景区北大门,新建成启用的旅游综合服务中心设施设备齐全。去年,日喀则市定日县总投资1.63亿元,实施基建类项目13个,主要用于景区规划、交通、住宿、餐饮、智慧化等旅游基础服务。据介绍,目前,日喀则主推的旅游线路有G318线路,国之大道G219、G349旅游线路、环珠峰旅游线路,以及“上海—日喀则—加德满都”跨境游。日喀则文旅部门将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旅交流合作,持续进行“珠峰之乡·吉祥日喀则”系列品牌推广活动;持续创建跨境旅游合作区,开发边境、跨境旅游线路,完善入境旅游服务;在边境合作地区探索跨境“一日游”活动,积极打造西藏边境旅游和跨境旅游示范标杆。
刚刚过去的春节、藏历农事新年假期,日喀则市举办文艺演出、展览展示、非遗传承等多领域的文化活动共688场次。节日期间,日喀则接待游客近15.87万人次,同比增长55.05%,旅游收入突破4200万元,同比增长52.05%。(经济日报记者 代 玲)
返乡更便捷
“妈,我上车了,等着我吃年夜饭……”1月28日,由北京朝阳站开往鸡西西站的G937次列车刚驶出站台,旅客韩叶子就和远在黑龙江林口县的母亲通了电话。
G937次列车,是由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牡丹江客运段运营、北京朝阳开往黑龙江鸡西市的一趟“G”字头旅客列车,途经15个客运车站,全程1676公里,单程运行只需8小时49分钟。
韩叶子回忆说,她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上中学时,从林口县到牡丹江市也是坐火车往返,“冬天室外温度接近零下30摄氏度,但一上车就要脱掉厚厚的棉衣,并在车上吃早饭”。
后来,韩叶子来到北京上学、工作,年节返乡一度让她苦恼,“刚上大学那年,林口县还没通高铁,也没有直达的火车,每次回家都要先坐普速列车到哈尔滨或牡丹江,再倒车才能到家,路上折腾不说,时间也长”。
2021年12月6日,牡佳高铁正式开通,韩叶子的家乡林口县随之步入发展快车道。牡佳高铁与哈牡高铁、哈佳铁路相连,黑龙江省内高铁由此形成哈尔滨至牡丹江、牡丹江至佳木斯、佳木斯至哈尔滨环线,将牡丹江、佳木斯、鸡西、七台河等29个车站联结成环,全程1015公里,运行仅需6个多小时,实现省内高铁闭环,正式构建“2小时至3小时经济圈”。
谈及家乡的变化,韩叶子说:“高铁直通家门口,家乡引入了更多的企业,楼越建越高,现代化气息愈加浓厚。”
自2012年哈大高铁开通运营以来,黑龙江省拥有哈大、哈齐、哈牡、牡佳高铁以及哈佳铁路,省内高铁网越织越密。目前,黑龙江省境内有10个地级市开通高铁,四通八达的高速铁路网,大幅缩短区域距离,方便旅客出行,进一步推动沿线区域经济发展,为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按下“快进键”。
列车如一条银龙向家的方向驶去。车厢内传来《春节序曲》,韩叶子望向窗外,期待回到蓬勃发展的家乡。 (经济日报记者 马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