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的车市是从2023年开始打价格战的,到现在已经快有2年了。

最开始只是新能源车互相竞争,接着燃油车开始杀入,然后就连 bba 都未能独善其身。

更离谱的是,到去年底,连10万元以下的车型也开始“放血”降价了。

轩逸、朗逸这样的经典车型,本身就卖得不是很贵,为了迎合市场,都开始做出了让利——颇有“活见久”感觉。



不过到这个阶段,基本上大家也没什么牌可以打了。

因为能降价的早就降价了,不能降价的,也降不动。

某种情况下,价格战似乎进入了“平缓期”,大家更多的开始走盘外招了。

譬如学习小米 su7的模式——很多ceo也纷纷化身“雷军”,开启了直播带货。

或者打造“网红人设”,以提高车型的曝光量。

且不说有没有效果,但从市场趋势来看,车市的确显得很火热,呈现百花齐放的势头。



另一边,国家对车市的支持,似乎也是史无前例的。

且不说对新能源车仍旧减免“购置税”这样的措施,光是各种补贴的力度之大,就让人非常惊讶。

像2023年那会,很多城市就有省补,有地方补贴,叠加起来的优惠甚至能有1万元。

到了2024年就更给力了,国家甚至推出了“以旧换新”政策,或者特殊报废政策。

“报废更新”政策,去买新能源车,最高一次性能补贴2万元;

买2.0升及以下排量的燃油车,也能获得最高一次性补贴1.5万元。

以旧换新虽然额度没这么高,但也有最高1.5万元或者1.3万元不等。



从这些角度来看,似乎今明两年,就是买车的最佳时机。

毕竟,左边是肉眼可见的低价,右边还有国家的支持——此时不出手,还等到什么时候呢?

然而,现实可没这么简单。

因为购车这件事因人而异,买车也不能完全只看价格。

说白了,不要误判了2025年的车市!

今明两年,该买车还是观望,要弄清这3句话:



第一句话,看需求,刚需买车可以出手。

简而言之,对于那些无车代步的人群,现在正是一个最佳的购车时机。

说到底,如果你的生活或工作需要用车,且预算也在合适的范围内,那么就不需要过度犹豫了。

因为就像前面提到的,价格已经触底了,不会有更大的降幅。

此外,国家还有补贴和优惠。

这两者一结合,可以说就是最好的时机。

因为再等下去,可能价格就没这么好了,或者国家的活动过去了。

纵观整个车市,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情况,真的极其少见。



第二句话,看预算,额度较高再等等。

说白了,但凡你预算较高,甚至有大几十万,那就最好再等等。

因为2025年,或者说2026年,会有很多重磅技术的升级。

一方面,增程汽车的续航会迎来大突破。

且不说小鹏汽车将推出纯电续航超400公里的车型,很多电池厂家也会推出增混电池。

在这样的背景下,及早出手,很可能卖到过时的车辆。

说到底,你现在买的增程车可能就200公里的纯电续航,快充速度也不给力。

但等一等,能买到纯电续航400公里的增程车,快速速度可以媲美纯电。



就这么一比较,何止是飞跃,简直是跨时代的提升——真的值得等一等。

另一方面,其他技术也会在这个节点飞跃。

像一些电池厂家就做出计划,将在今明两年量产半固体电池。

虽然它还和纯固态电池有差距,但从性能上来看,可以说是吊打液体电池。

毕竟,液体电池容易起火、怕低温,同时能量密度有限。

但半固体电池就不同了,大规模上线后,续航有望达到1000公里。

结合不容易起火,不怕低温这些特性来看,肯定要给力很多。

综上所述,所以预算额度较高的伙伴,建议再等等。



第三句话,看资金压力,有风险最好不买。

说白了就是,别只看到车市的优惠,还要看市场环境好不好,负债情况如何。

如果自己都过得朝不保夕,或者说工作不稳定,但仍旧去买车,那就不划算了。

因为车这个东西,有就行了,本质上还是交通工具。

不能因为价格便宜,或者说功能先进就强行买车,这没有多大的意义。

说到底,再好的车,你到手开个几个月后也就那样了。

与其被市场绑架,被优惠绑架,还是现实些,从自己的经济情况出发。

对此,大家清楚了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