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300

阅读完约5分钟

金融投资报记者 林珂 文/图


35岁的成都白领李女士换掉了开了8年的燃油车。“每天通勤50公里,油费占了大头,加上限号政策,新能源车成了换车首选。”她坦言,最初被吸引是因为“每公里电费不到1毛钱”的经济账,以及“零排放”的环保理念。随着更深入地了解,智能化拉满以及不错的智驾体验成为她最终下定决心换车的主要原因。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渐走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从小众选择逐渐成为主流消费。


商场内售卖的新能源汽车

春节长假
成都车市依旧热闹

虽然开年是汽车市场的传统淡季,但今年的汽车市场却展现出了不一样的热闹。得益于部分省市在春节前推出的一系列汽车消费刺激政策,以及众多车企纷纷宣布降价,无疑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更实惠的选择。

和过去传统车企4S店不同的是,现在新能源车企更愿意把展厅放在人流量密集的商场里。金融投资报记者在成都某商场一楼观察到,目前主流新能源车企均设有展厅,旗下主流车型也纷纷摆放在显眼的位置。在销售明显放量的某品牌展厅,虽然处于春节长假期间,但看车的消费者依然不少。有消费者告诉记者:“最近看好的车型又来了一波降价,今天过来主要是了解一下具体的政策和保险,价格谈得合适就准备下单。”


华为门店内的新能源车引来不少驻足

对于为何选择新能源汽车,多位受访者的答案不尽相同,节能省钱、技术创新、政策支持是主流答案。

换电车主要考虑还是在使用成本上。新能源汽车行驶成本低,如果有家充,一公里只需要5分钱到8分钱的成本,而油车每公里的成本可能是电车的10倍。我一年开车公里数达到3、4万公里,单单在油耗上,都可以节约一笔不小的开支。其次,新能源汽车在科技和设计上更符合潮流,特别是先进的辅助驾驶功能,确实可以带来更舒适的体验。最后,新能源汽车没有购置税,对于动辄20、30万元的车型来说,可以比同价位的燃油车省出不少钱。”刚刚下定问界M9的王先生告诉记者。

某汽车品牌销售人员告诉记者:“随着车企开启降价,之前不少观望的客户陆续开始下单。虽然开年来整体销售不能和2024年底相比较,但整体来看,年初至今的订单还是比去年同期好很多。”

高阶智驾
成购车优先考虑项

新能源汽车全球景气度持续向上,2025年销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但行业内分化非常明显,就“造车新势力”来看,多家车企1月出现超3万辆的交付,其他车企普遍可以保持过万的交付量,但也有部分销量持续下滑难以过万。随着近几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车企间的差距也在逐步拉开。在消费选择上,高阶智驾成为消费者购车的主要参考项。

“在特定场景下,智能驾驶系统不仅提升了安全性,还有效解放了驾驶者的双手和大脑。在高速公路上,自动驾驶可以接管大部分的驾驶任务,包括加速、刹车和转向,使驾驶者能够减少长时间集中精力的疲劳,享受更加轻松的行车体验。”王先生告诉金融投资报记者。

相关研究表明,搭载L2+级智驾系统的车辆,事故率较传统车型降低57%。该数据揭示了消费选择的底层逻辑,在复杂路况与疲劳驾驶的双重威胁下,车道保持、自动紧急制动等功能已经超越了不少传统配置,成为消费者购车决策的重要选项。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用户对智驾功能支付溢价的意愿较三年前提升了280%,决策权重超越动力参数与品牌溢价。


顾客近距离观察新能源车

政策面上,工信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显示,2025年L4级自动驾驶特定场景商业化将落地。这意味着智能驾驶正在成为新能源车企的技术身份证。大众集团30亿欧元注资地平线、奔驰L3级系统获欧盟认证等动作,揭示出产业资源正加速向头部企业聚集。当软件迭代速度超越硬件升级周期,没有OTA能力的车型或将面临未上市即淘汰的残酷现实。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爆火的DeepSeek也有望将汽车自动驾驶推向新的高潮。有行业分析人士表示,此前自动驾驶大模型开发的主要门槛包括算力、数据闭环等,自动驾驶领先企业多为头部科技企业;DeepSeek发布推理更快的模型后,后发企业(包括整车和方案商)有望获得新的机会,自动驾驶算法领域有望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记者手记


“选择一种面向未来的生活方式”

800V高压快充技术普及后,10分钟充电续航400公里将成为现实;换电模式在商用车领域加速落地。随着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入局,推动汽车向“移动智能终端”转型,行业智能生态竞争明显加速。

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新能源汽车的性能、续航和充电速度等得到了极大提升,进一步打消了消费者的顾虑,使得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以超预期的速度提升。

正如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所述,2025年将是关键节点,随着电池成本的下降和充电设施的完善,新能源车有望在无补贴的情况下与燃油车展开平价竞争。

但也需看到,尽管电池技术在进步,但电池价格依然较高,直接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同时,偏远地区充电设施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充电桩的缺乏依然是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时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从政策支持到消费者需求,再到技术进步,种种因素推动着汽车这一大宗商品的市场变革。尽管仍面临着一些挑战,但随着各方的不断努力,新能源汽车无疑将在未来成为主流交通工具。

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深水区。消费者期待更真实的续航标准、更便捷的补能网络、更透明的电池回收体系,而对企业而言,唯有突破技术瓶颈、完善服务体系,才能真正赢得市场、赢得消费者。

正如李女士在采访中所说:“选择新能源车,不仅是选择一种交通工具,更是选择一种面向未来的生活方式。”


编辑|王为

责编|陈雨禾

校检|袁钢

审核|廖小涛

本文为金融投资报jrtzb028(微信号)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金妹儿。转载须在正文开头显著位置注明稿件来源及作者名,违者必究。

联系金妹儿:028-8696849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1120180008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