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培/2025/2/8

新年里随儿孙同行,开车去冀晋看古迹。在石家庄河北省博物馆学习参观后,我们就去山西看古建,因为全国几乎近1/3的古建筑在山西境内。晋冀之间的天然屏障是太行山,自古到今太行山八陉是两省间的通行道,即使1905年的石太铁路通行也得通过这高山低谷中的陉才能通达。



我们车行第五陉一井陉,从石家庄出发,到平遥

太行山,只要学过中学《地理》课的都知道,它是冀晋两省分界线、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线、中国地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中国湿润区与半湿区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太行山的东西通道有8条,我们走第五条井陉,主要想去看看娘子关,这雄关屹立,古代为防止少数民族的入侵,将士们扼守在此,捍卫着中原大地的安全。



在娘子关前留影



八陉地形图

关于太行山的形成,我在中年时曾进修《中国地质学》,读中国地质学之父丁文江的《太行山里的旅行》,按他的说法,早在两百多万年前第四纪时期,由于地壳运动,太行山被迫隆升抬高,而太行山以东的盆地下切沉陷,形成西高东低的地形。后随流水的搬运作用,西部太行山的泥土不断搬运到东部低洼地区,逐渐形成华北大平原。据他说法,7500年前,华北海岸线还位于保定一石家庄一邯郸一安阳一线,站在太行山上脚下即一片汪洋大海。之后随着山前平原不断向东推进,文明的繁衍也在向东繁衍,于是在安阳出现了3000多年前的殷墟遗址,直到1800年前曹操打败袁绍时,华北平原的天津和黄河三角洲一带还在海水之下,所以我认为太行山是华北平原的母亲,先有太行山,才有华北平原。



行车去山西途中,见到太行山壁立千仞一景

看车外两岸风景十分壮观,我把太行山的岩层比喻成多层蛋糕,按我肤浅的地质学知识,也能分辨出不同的岩层名称,如白云岩、石灰岩、嶂石岩等。由于岩层颜色有差别,使景观十分奇特。



从我拍下的这张照片看,下部是红色嶂石岩,陡峭如削,造成连绵不绝的长崖陡壁;白色石灰岩构成山体的上部,形成起伏逶迤的峰峦。在两者之间形成一个较宽广的平台,许多村落就分布在其中。



太行山多峡谷,低处曲流深幽,它们大多逶迤向东注入华北平原的大河中。崖壁夹持着河曲,景观十分奇特



在太行山南部多挂壁公路,壁立千仞,给人以雄壮之美,这是10年前我游豫晋间的郭洞村时所摄



站在娘子关上,向远处眺望,前不久这儿刚下过大雪,由于气温低,白天也在0度以下,所以积雪的山峦格外漂亮,这在杭州是很难看到的。



山西境内的太行山上覆盖着一层黄土,在流水作用下,冲积到山下形成黄土塬,当地居民开耕成农田,种植小米等粮食,有的农田中还残留着黄土小丘。

我站在娘子关上,这儿曾经有李世民的妹妹平阳公主率娘子军驻关守隘的关城,故而得名。娘子关东距石家庄仅30公里,距县城井陉仅5公里。石太公路、石太铁路均在关城附近。这里关山环立,地势险要,是古代陕西、山西通往京城北京的交通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驿道也在关下通过,估计长约百里,东西横贯太行山。



关楼上有平阳公主塑像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病死沙丘宫,遗体由井陉运回首都咸阳,所以井陉道又称秦皇古道。

倚关楼远眺,遐想几千年来这儿金戈铁马,烽火连天,多少将士远离家乡持戈守卫在这儿,战死在这儿,但这一切都随历史烟云消散,而古道仍静卧在这山野崇岭之中,无语地诉说着从前的事儿。今天,天下大统,岁月安好,国泰民安,好日子里的人们该多幸福呀!



城楼上有天下第五关大匾,战旗在北风劲吹下猎猎飘扬,倚关远眺,浮想联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