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有内容均有可靠信息来源,详细信息将在文章末尾提供。

3月3日,我们迎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

在自然界中,众多野生动植物正面临着灭绝的威胁。

相较于动物,濒危植物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



虽然它们的关注度不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重要。

有这样一种植物,被冠以“植物界的国宝”和“地球独苗”的美誉。

仅从“独苗”一词,我们就能体会到这种植物的珍稀。



当看到国家对这种植物的保护措施时,有人可能会质疑“是否小题大做”。

作为“地球独苗”的它,完全配得上这样的重视。

那么,这株全球最珍贵的植物究竟生长在何方?



它又是如何成为“独苗”的呢?

现在的它,是否仍然是“独苗”?



01 普陀鹅耳枥

普陀鹅耳枥,是中国的国宝级植物。

对于这个名字,许多人可能感到陌生,甚至从未耳闻。

它有着“植物界的大熊猫”之称。



由此可见,与动物相比,植物在公众视野中的存在感确实较低。

据悉,普陀鹅耳枥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植物,目前仅存一株。

这株植物是由植物学家钟观光在1930年发现的。



当时,钟观光在浙江沿海的一个岛屿进行科研工作时,意外发现了这株古树。

初见这棵树,钟观光感到非常惊讶。

带着疑问,他询问了当地居民关于这棵树的情况。



当地人对这棵树也知之甚少,只知道它已经生长了数百年。

仔细一想,这棵树似乎与其他树种有所不同。

这时,钟观光才勉强确认了自己的猜想。



作为一名植物学专家,他竟然不认识眼前的这棵树。

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这棵树尚未被发现和命名。

经过郑万钧教授的研究,确认这棵树属于桦木科鹅耳枥属的乔木。



于是,郑教授为其命名为“普陀鹅耳枥”。

在了解了这棵树的详细信息后,专家们开始寻找这棵树的踪迹。

但令他们意外的是,除了被发现的这株外,再无其他发现。



这就意味着,这棵树是“独苗”。

得知这一消息后,众多植物学家开始深入研究这棵树。

经过仔细研究,发现这棵树竟然具有“灭绝倾向”。



02 “灭绝倾向”

普陀鹅耳枥面临灭绝的原因之一,无疑是生态环境的破坏。

除了这个原因,还与其自身的特性有关。



普陀鹅耳枥的种子具有典型的岛屿植物种子特征,外壳极为坚硬。

这意味着普陀鹅耳枥的种子很难自然萌发。

虽然植物的生命力令人惊叹,但与其他植物相比,普陀鹅耳枥的萌发过程更为艰难。



这种坚硬外壳的特性,既有利也有弊。

虽然它难以萌发,但可以避免在传播过程中因长时间浸泡在水中而腐烂。

与种子外壳坚硬的特性相比,另一个原因才是导致其容易灭绝的主要因素。



普陀鹅耳枥的开花方式颇为独特。

每年四月中旬,是它的开花季节,但雄花和雌花却在不同时间段开放。

一个在四月中旬,另一个在四月下旬。



因此,雌雄花同时开花的时间非常短暂。

此外,雌花通常开在较高的地方,而雄花则开在较低的地方。

除了这些原因,普陀鹅耳枥的生长环境也是导致其自然授粉率低的原因之一。



普陀鹅耳枥生长在沿海地区,经常遭受海风的侵袭。

本就难以相遇的雌雄花,还没开放多久就被风吹落,进一步降低了自然授粉的可能性。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普陀鹅耳枥很难通过自然方式完成授粉。



了解这些情况后,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它会被认为具有“灭绝倾向”。

为了保护这位“独苗”,自然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源。

目前,这棵树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由于全球仅此一株,这棵树变得更加珍贵。

全年无休的保护措施,一点也不为过。

除了精心保护外,让这位“独苗”繁衍后代也至关重要。



03 人工培育数万株

一篇题为“地球独苗不再孤独”的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

目前,普陀鹅耳枥仍然只有一株野生植株。



但在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地球独苗”已经拥有了无数后代。

2000年,一位55岁的林科院教授带领团队重点研究普陀鹅耳枥。

多年来,科研人员对普陀鹅耳枥的研究从未间断。



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关于普陀鹅耳枥的繁殖技术,很难从先前的记录中找到。

这意味着需要大量的尝试和错误,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



普陀鹅耳枥的种子数量众多,但真正有效的却很少,因此种子极为珍贵。

在实验过程中,必须非常小心,避免浪费。

从发芽到长成小树,再到顺利“回家”,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小树苗生病的情况。

随着科研人员的深入研究,他们甚至能够一眼识别病症,并对症下药。

经过科研人员的精心呵护,普陀鹅耳枥终于可以顺利“回家”。



面对大自然的多变气候,想要顺利生存也是一个挑战。

回归野外后,需要面临更多的生死考验。

自然界中存在普陀鹅耳枥的天敌,一旦遭遇天敌,就很容易面临死亡。



面对种种困难,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

到目前为止,人工繁育的普陀鹅耳枥已经达到了上万棵,其中上千棵已能在野外自由生长。



值得一提的是,普陀鹅耳枥的种子也曾进入太空。

2011年,普陀鹅耳枥的种子随天宫一号进入太空,尝试太空育种。

据了解,在太空育种的普陀鹅耳枥生长状况非常好。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地球独苗”终于不再孤独。

相信在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下,普陀鹅耳枥可以避免濒危的命运。

与此同时,也有人质疑为什么要拯救它?这有意义吗?



04 拯救的意义

坦白说,这样一株植物,似乎对人类没有直接的用处和帮助。

关于拯救的意义,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



但我们非常清楚,地球是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星球,拥有形形色色的生物。

然而,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灭绝和濒临灭绝的物种越来越多。

这种情况,绝对是不容乐观的。



保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从表面上看,我们只是在拯救一种植物;

或许,我们所拯救的不仅仅是植物,也是我们自己。



当普陀鹅耳枥能够在自然界顺利结果时,无数植物学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这是对他们努力的认可,也证明了它终于具备了自然繁殖的能力。



3月3日,是世界野生动植物日。

这个节日的设立,旨在提醒人们野生动植物在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这个节日,希望更多人能意识到保护动植物的重要性。



结语

地球不仅仅是人类的,人类也只是地球生态的一部分。

如何维持地球生态的平衡?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目前,地球上仍有许多物种濒临灭绝,地球的生态也遭受了严重破坏。

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对此,大家有何看法?



(免责声明)文章中的过程描述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本文旨在传播社会正能量,不含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文献

他们守护着1300余株古树名树,其中一株被誉为“地球独苗” 潮新闻客户端



地球独苗不再孤独,舟山推动普陀鹅耳枥人工种群重建 浙江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