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申奥历程回顾
1993年9月24日的清晨,随着第四轮关键性的投票结束,萨马兰奇宣布“悉尼”将举办2000年奥运会,现场陷入了一片沉默。
投票结果揭晓,北京以43票对45票的微小差距,遗憾地与奥运会擦肩而过。
这一结果让所有申奥团队成员心情沉重,北京奥申委的新闻发言人魏纪中后来回忆道,那一刻他“欲哭无泪”。
作为申奥委员会的对外秘书长,他感到自己未能满足全国人民的期待,但在当时,谁又能想到,奥林匹克这个象征着公平的赛事背后,竟然也隐藏着“黑幕”。
申奥前夕
1990年,邓小平在86岁高龄时,特意视察了即将举办亚运会的场馆。面对宏伟的建筑,他突然提问:“你们有没有勇气申办奥运会?”
这个问题让在场的工作人员一时无言以对,但这个问题,却成为了中国首次申奥的起点。
同年9月,北京成功举办亚运会后,国家体委和北京市迅速启动了申奥的可行性研究。
北京市副秘书长刘玉令和中国奥委会秘书长魏纪中组成了调研小组,他们走访了多个部委,得到的反馈都是积极的。
外交部承诺为外国运动员提供免签服务,财政部表示有能力筹集资金,发改委也表示会在五年规划中提供支持。
次年,北京奥申委正式成立,并提出了“开放的中国期待奥运”的口号。
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诚意,北京奥申委组织了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编写《申奥报告》。
这份报告动员了超过150个部门,直接参与起草的人员超过260人,总参与人数达到数千人。
然而,在这项任务即将完成时,印刷车间发现4000张纸张的颜色不符合要求。为了保证报告的质量,工作人员紧急从香港调运纸张,深圳海关特事特办,当天就将纸张送到了现场。
最终,他们在截止日期前成功完成了450套申奥报告的印刷工作。
尽管申奥的准备工作几乎无可挑剔,但所有人都清楚,申奥并不意味着成功。
当时的国际环境对中国并不友好,在西方世界眼中,中国仍然是一个陌生而神秘的国家,落后、危险、封建等负面标签仍然是他们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为了改变这种看法,北京奥申委在两年内邀请了70多位国际奥委会委员访问中国。
这些委员亲眼见证了这个古老东方大国的现代气息,也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对奥运的热情。
主动敞开大门为中国申奥赢得了不少选票,但西方媒体的态度始终不友好,他们不断制造负面新闻,从人权到环境问题,对中国的质疑从未停止。
其中最具争议的是荷兰委员与魏纪中就某个问题进行了长达8小时的辩论,这场马拉松式的对话,生动展现了中国首次申奥所面临的困境。
时间转眼到了1993年9月16日,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为名誉团长的北京申办城市代表团抵达蒙特卡洛。
代表团阵容十分豪华,包括政府官员、体育明星、文艺界人士,甚至还有一支儿童合唱团,这支合唱团每天在蒙特卡洛街头唱歌,用最纯净的声音传递着中国的心声。
然而,就在代表团抵达的第二天,一场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暴”席卷而来,西方媒体声称中国威胁要抵制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
这个消息完全是无中生有,但由于西方媒体的夸大报道,最终还是迅速扩散,连萨马兰奇主席都为此询问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
为了澄清事实,北京代表团忙得不可开交,以至于在短短一周内连续举行了六次新闻发布会。
何振梁更是在国际奥委会的新闻发布会上郑重声明:“无论表决结果如何,中国为奥林匹克运动做贡献的立场将始终不渝。”
但最终我们还是未能完全消除假新闻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到了9月23日下午,决战时刻来临,时间太紧迫了。
投票分为四轮进行,第一轮,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以6票出局;第二轮德国柏林败北,第三轮英国曼彻斯特被淘汰。
在最后的对决中,除了来自斯威士兰的委员突然以紧急回国为由离场外,共有88名投票委员参加,中国北京一直战斗到了最后,但结果却是令人心碎的43:45,以极小的差距惜败给了悉尼。
不过,第一次申奥失败让人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那“两票之差”,而是直到事后反思时,我们才发现了那些赛前发生的各种蹊跷。
据后来披露,就在投票前夜,澳大利亚奥委会主席曾邀请某大洲的两位委员共进晚餐,并给予每人一张35000美元的支票,名义上是“支持这两个国家的体育事业发展”。
西方“黑幕”
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阴谋论眼光来看,当时澳大利亚很可能是为悉尼买了两票。
甚至在更早些时候,这场申奥较量的失利也早有预兆,1993年8月,中国在新疆罗布泊进行了一次核试验。
紧接着,日内瓦联合国人权会议在美国的主导下,对中国展开了一轮猛烈抨击,当时美国国会和欧洲议会更是相继通过决议,公开反对北京申奥。
一系列“政治事件”的叠加效应,早已给北京的申奥之路蒙上了阴影,但我们天真地相信了“公平”。
后来在整个投票过程中,西方委员展现出了明显的“集体倾向”,每当一个城市被淘汰,其选票就会自动流向其他西方城市。
伊斯坦布尔出局后的少数选票虽然转投北京,但柏林和曼彻斯特的选票却几乎全部流向了悉尼。
这种“阵营效应”,最终成为北京失利的关键因素,黑幕在当时就已经算计了中国。
即便如此,这次申奥给世界带来的震动依然是巨大的,投票结果公布的第二天,一家外国媒体发表了关于此事的评论:
“这是中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与美、英展开的最大规模面对面外交较量,这场较量以平手告终。这个结果告诉世界:中国人已经睡醒了。”
回到北京后,人们在第一班地铁的车厢门上发现了一张手写标语:“申奥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这句套用孙中山先生名言的话虽然简单,却道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中国没有放弃,我们不甘心。
首次申奥虽然失利,但这次经历为中国积累了宝贵的国际经验,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
而后来的事实也足以证明,属于中国人的奥运梦想并未止步,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力持续增强的同时,中国与奥运的距离也在逐渐缩小。
2001年7月13日,北京最终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
这一次,中国不仅实现了百年奥运梦想,更向世界证明:中国有能力、有决心为人类奉献一届精彩的奥运盛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