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文眼】人民不是特别需要菜鸡互啄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文旅如此火爆的哈尔滨这次高举“节俭办事”的大旗,也表明“地主家也没有余量”了。

作者丨张宾

图片丨来自网络


第九届亚冬会正在哈尔滨举行,有一定的关注度,但远远称不上盛况空前。短道速滑等比赛的门票十分紧俏,但并不能说明它火爆出圈,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受到了场馆容量的限制。

亚冬会的尴尬并非本届特有。梳理一下亚冬会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它此前曾经三次被主办国放弃。上一届亚冬会是2017年在札幌举行,距今已经过去了八年时间,这其实也意味着因为疫情等原因同样被取消了一届。

在这九届亚冬会中,日本的札幌举办了三届(第一届、第二届和第八届),中国的哈尔滨举办了两届(第三届和第九届),另外日本的青森(第五届)和中国的长春(第六届)各举办过一届。中日韩(韩国的江原道举办了第四届)之外,仅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举办过一届(第七届)。

冰雪运动在亚洲并不发达,而且发展极不平衡。雪上项目又对自然条件要求苛刻。札幌因为曾经举办过1972年冬奥会,留下了大量奥运遗产,具备办亚冬会的硬件条件。这也是亚冬会诞生的主要诱因。

经过了四十年的发展,冰雪项目在亚洲有了长足进步,越来越多的亚热带、热带国家开始参与这项运动。借着举办北京冬奥会之机,中国的冰雪运动发展也弥补了短板,雪上项目取得了长足进步。

这一届冬奥会也创下了很多历史,参赛代表团史上之最,共有来自亚洲34个国家和地区的1270多名选手参赛,覆盖6个冰雪大项、11个分项、64个小项。

但是,从比赛内容上来说,这其实是虚假繁荣。除了短道速滑这个项目具有了世界一流水准之外,大多数项目基本上都是菜鸡互啄。女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一共7名运动员参加决赛,其中还包括了四名中国运动员,奥运冠军徐梦桃以较低的难度就轻松拿下了这个项目的金牌。这基本上是亚冬会大多数项目的真实写照。

大多数冰上项目竞技水准较低,雪上项目亦然,而后者严酷的观赛环境对于现场观众来说也并不友好,使亚冬会很难真正火爆起来。

客观来说,这一届亚冬会的门票十分抢手。很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比赛都被放在容纳观众数量较小的场馆中。以短道速滑为例,因为参赛的林孝埈、刘氏兄弟比较具有票房号召力,门票一上线就售罄了。但更关键的是,比赛被放在黑龙江省冰上训练中心综合馆举行。这个场馆是第三届亚冬会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项目的举办场馆,容量只有4200人。这是网上查来的数字,未必准确,但我曾经多次去过这个场馆采访,有直观感受,其容量也就几千上下。


2009年,哈尔滨曾经举办过大冬会,容量为1万人的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体育馆除了承办了开闭幕式,还是花样滑冰比赛场馆。而这一届亚冬会,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体育馆则仅仅是开闭幕式的举办场地,花样滑冰的比赛被放在了黑龙江省冰上训练中心综合馆。

除了场馆的容量,还有两个因素拉动了亚冬会的上座率:其一,国人历来爱凑热闹,去现场看综合性运动会的主力军并非铁杆体育迷,更多观众是为了体验氛围;其二,哈尔滨靠文旅出圈,在冬天也并不缺乏流量,完全可以为亚冬会比赛引流。

哈尔滨之所以选择以更小规模来举办这一届亚冬会,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他们匆忙上阵,这一届亚冬会的筹办时间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完全没有条件进行全方位的筹备,遑论建设全新的比赛场馆。

另外,各地政府的财政也并不宽裕。过去两年时间,哈尔滨文旅出尽了风头,吸引了大量的人流,但是这里面的隐性投入也相当巨大,财政方面靠这一波流量财源广进尚需时日。而且,相比高昂的赛事运营成本,门票收入杯水车薪,反而大量使用容量更大的场馆在收益上未必更加划算。


节俭办亚冬会的口号应运而生,但背后其实也渗透着一丝无奈。现在大型综合运动会正在成为举办城市的负担。

不可否认,举办亚冬会能够为哈尔滨文旅热再填一把柴,但所带来的收益一定不能完全成本窟窿。


“吴晓波频道”披露,根据日本银行估算,札幌亚冬会的观众、媒体、志愿者等来访者合计约10万人,总支出预算约3.3亿人民币,虽然没有直接盈利,但为北海道带来了约5.7亿人民币的连锁经济效应。

除了门票收入,哈尔滨亚冬会主要收入还是靠赞助和相关特许产品收入。赞助商多达40家,其中不乏东方航空、361°、中国联通等知名企业。特许产品方面,亚冬会的吉祥物并没有冰墩墩那么火爆,能带来的收入有限。

但是,国内城市举办大型赛事,在安保、宣传、招待、演出等方面往往投入更高,单纯靠办赛直接盈利无异于天方夜谭。而对于现在不缺乏流量的哈尔滨来说,亚冬会所带来的相应连锁经济效益未必可观。

有报道称,哈萨克斯坦为举办第七届亚冬会投入了14亿美元,其中建设和翻新场馆的费用高达7.26亿。对于这个数字,我存在一定的疑问。但一个客观事实是:阿拉木图在与北京竞争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失败后,不再热衷于举行这类综合性运动会。由此可见,第七届亚冬会一定让他们吃了不少苦头。

下一届亚冬会将在沙漠腹地的沙特特鲁吉纳体育城举行。中东土豪不差钱,愿意接盘。除了沙特,恐怕能接手亚冬会的城市也是屈指可数。亚冬会早就成为了一种负担,亚奥理事会应该感谢中东土豪的慷慨。


人民不是特别需要菜鸡互啄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放在以往,中国的新兴城市热衷于举办这一类赛事,比如杭州、成都、武汉等。但文旅如此火爆的哈尔滨这次高举“节俭办事”的大旗,其实也表明“地主家也没有余量”了。

亚奥理事会未来可能很难过多指望中日等国的城市,抱紧沙特、卡塔尔、阿联酋等石油大亨的大腿才是正道。只不过,我比较好奇的是沙漠之国如何满足雪上项目的比赛条件,全都建室内人工雪场似乎也并不现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