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回到现在的农村,会发现,跑来跑去的孩子少了,反倒是村头巷尾、炕头桌角,到处都是低头刷手机的小脑袋。这些孩子短视频一刷就是一整天,游戏一打就是几个小时,连过年串门都懒得去了。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发现,农村孩子的日均手机使用时间,普遍在5小时以上,远超城市同龄人。有的孩子甚至一玩就是十几个小时,困了手机垫枕头,醒了手机先开机,饭桌上、被窝里、厕所里,手机从不离手。这哪里是玩手机?这简直是被手机玩了!



但奇怪的是,家长们的态度却意外“佛系”。“孩子玩手机,至少不会去外面乱跑”,“反正也没别的玩意儿,不让玩还能干啥?” 很多农村家长甚至主动给孩子买手机、充游戏点券、交会员费,仿佛手机就是最好的“电子保姆”,能让孩子安安静静待着,不吵不闹,还省事儿。



孩子聚在一起刷短视频

可问题来了,农村孩子为什么会如此沉迷手机?手机又会对他们造成什么影响? 如果这股趋势不加以遏制,未来的农村孩子会变成什么样?我们该如何打破这一恶性循环?

为什么农村孩子更容易沉迷手机

“你爸妈小时候是怎么管你的?” 可能很多80后、90后会回忆起,小时候要是不听话,爸妈随手就能拿起鸡毛掸子,配上“夺命连环吼”,分分钟让你清醒过来。但现在的农村家庭不一样了,很多孩子的父母都进城打工了,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家里没人管,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追不上、吼不动,手机自然就成了最好的“管教工具”。

以前,家长管不住孩子,会说:“你再不听话,小心我打你!”现在,家长管不住孩子,会说:“你再不听话,我不给你充游戏点券!”



游戏点券充值

在农村,手机是孩子的玩具,还是家长的“救命稻草”。家长忙着务农或打工,实在没时间陪孩子,“有手机玩,孩子就不会乱跑,不会学坏,不会惹事,省心!” 这种想法,几乎成了很多农村家长的共识。

但问题是,手机不是万能的“电子保姆”,它不会教孩子做作业,不会教孩子做人,它只会带着孩子沉迷其中,一刷就是一天。久而久之,孩子的世界只剩下屏幕里的“热闹”,现实中的父母却越来越陌生。

“手机确实有毒,但你能给孩子别的选择吗?” 这是很多农村家长的无奈。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孩子每天面对的,除了荒凉的村庄,就是沉闷的课堂,回家后连个能一起玩的朋友都没有,那手机是不是就成了唯一的“救赎”?



大山里的村落

很多农村孩子不是“不想玩别的”,而是“没得玩”。在这种情况下,手机就像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带他们看见城市的繁华、网红的生活、游戏的刺激、短视频的爽感……一旦他们习惯了这种快节奏的刺激,再让他们回到现实,去翻一本书、去背一首诗、去写一篇作文,简直就是折磨。

何况现在的短视频、游戏,简直是为沉迷量身定制的。

有人说,孩子的世界应该是广阔的天地,可现实是,很多农村孩子的世界,被困在了巴掌大的手机屏幕里。



手机如何“偷走”孩子的未来?

  • 视力下降、颈椎变形

有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已经超过50%,而农村孩子的近视率增长速度比城市孩子更快。以前农村孩子个个眼神贼亮,现在五六年级的小学生,戴眼镜的比比皆是。



农村孩子近视问题

不只是眼睛,长期低头玩手机,还会导致颈椎问题、肥胖、注意力下降……有的孩子一坐就是一整天,连出去跑两步的欲望都没有,这哪里像个活泼的孩子?

城市孩子沉迷手机,至少还有家长盯着,到了时间会收走,学校还有各种规矩限制他们。但农村孩子呢?没人管,没人提醒,甚至家长自己也沉迷短视频,孩子玩手机,家长甚至觉得“没啥大不了的”。

于是,很多农村孩子从小就开始接触游戏和短视频,到了初中,成绩跟不上了,索性破罐子破摔,干脆辍学。你问他为什么不上学了?他说:“反正以后也考不上好大学,学个屁。”



然后呢?很多孩子初中没读完,就开始学着打工,做快递员、工地小工、流水线工人。本来,农村孩子就已经输在了教育资源的起跑线上,现在又因为沉迷手机,主动放弃了努力翻盘的机会。

手机,正在悄无声息地偷走这些孩子的未来,而他们的父母,甚至还没有意识到。

  • 农村学校的手机管理困境

很多农村学校其实已经明令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但效果如何?一句话总结——明里禁止,暗里泛滥。

学校里,孩子们个个都是“魔术师”,手机藏书包夹层、鞋垫底下、衣服口袋里,甚至有人把旧手机壳掏空,装个橡皮进去当“伪装道具”。老师查手机时,一个个装得比影帝还像:“老师,我没带啊!”



偷藏手机进学校玩

但下课一到,厕所、楼梯间、操场角落,都是偷偷刷手机的孩子。 有的孩子甚至在课上低头玩手机,一边假装在翻书,一边用手机开黑打游戏。

更离谱的是,有的学校为了严管,直接规定“发现一次,没收销毁”,结果引发家长集体抗议:“手机可是我们花钱买的,凭什么你们学校说没收就没收?!”



学校没收的手机

这时候,老师就像被夹在两块石头之间,管吧,家长不满意,不管吧,学校纪律乱套,左右不是人。

  • 城乡教育差距的加剧

城市孩子的假期是什么样的?报了各种兴趣班,周末去科技馆,寒暑假还能去参加研学旅行、夏令营,甚至去国外交换学习。父母带着去看展、看话剧、逛博物馆,学习钢琴、绘画、编程、篮球,朋友圈里晒的全是各种成长体验。



农村孩子的假期呢?不是帮家里干农活,就是窝在家里玩手机。村里没什么课外班,父母要么在外打工,要么就算在家也没时间陪孩子。村口的大榕树底下,几个孩子围着看短视频、刷直播、打王者,偶尔家里有点事,孩子还能帮忙带弟弟妹妹。

农村孩子“输在起点上”,未来还有得拼吗?

有些人可能会说:“农村孩子不是一直都这样吗?以前没有手机,大家不也能走出去,考上大学,改变命运?”

确实,以前农村孩子可以靠努力读书逆天改命,但现在呢?难度越来越大了。



城市的孩子从小起点就高,补习班、奥数班、各种名师辅导,孩子还没上小学就已经会背圆周率100位。而农村孩子的学习资源有限,很多连最基本的课外书都没有,更别说各种“抢跑”策略了。

过去,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有好工作,但现在学历通货膨胀,考上大学只是第一步,之后的实习、就业、职业发展,处处都是拼资源、拼人脉,而这些,农村孩子几乎完全没有。



城市孩子能从各种途径获取最新的信息,知道未来什么行业有前景,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而农村孩子的信息渠道,大多是短视频、直播,很容易陷入“伪成功学”和“暴富骗局”的陷阱。

所以,问题的根源并不是手机,而是农村孩子的成长环境,越来越难以支撑他们追赶城市孩子的步伐。

改善城乡教育差距的措施

如果说,农村孩子沉迷手机,是因为手机之外的世界太无聊,那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收走手机”,而是让现实世界变得更有吸引力。

比如,学校可以开设丰富的校园活动,让孩子们“有得玩”。 农村学校的课外活动极少,孩子们没别的娱乐方式,手机就成了唯一的寄托。如果学校能组织更多的兴趣班、体育比赛、社团活动,让孩子们有事情可做,手机自然就不是唯一的选择。



老师要和孩子“站在一起”,而不是“对立”起来。 与其和孩子打“手机战争”,不如教他们如何“聪明用手机”。比如,引导孩子使用学习类APP,鼓励他们制作自己的短视频,而不是只会刷短视频。

手机不是洪水猛兽,关键在于怎么用。 学校的任务,不是“封杀手机”,而是教孩子们“管理手机”。



很多农村家长抱怨孩子天天玩手机,但他们自己呢?有空跟孩子聊聊天吗?有时间带孩子去外面看看世界吗?

不少留守儿童的父母一年见不到孩子几次,平时打电话就一句“作业写完了没?”,“听话没?”孩子出问题,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老师怎么管的?”,“学校怎么不管?”



但说到底,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该多跟孩子聊聊天,而不是只问“作业写了没”。 孩子沉迷手机,很多时候是因为没人陪。哪怕每天抽10分钟,问问孩子在学校发生了什么,有什么开心或不开心的事,也能让孩子感受到关注。

很多在外打工的父母觉得,给孩子买个新手机、发点零花钱,就算是“尽责任”了。但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而不是一部新手机。

结语

每次聊到农村孩子沉迷手机、城乡教育差距,很多人都会感慨:“哎,确实是个大问题啊。”但光感慨没有用,真正的问题是,我们能做点什么?



农村留守儿童

如果你是家长,能不能多陪陪孩子?如果你是老师,能不能尝试更科学的手机管理方法?如果你是政府工作人员,能不能推动更多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行动,才是最好的答案。

信息来源:
知乎 2023-06-29 儿童过度用手机,一声叹息!!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 2024-06-19民族地区乡村儿童手机依恋问题研究
中国青年报 2023-07-12 “农村暑期上演“手机争夺战”,学校和村委可以做些啥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01-01公平视域下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分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